国庆前期,天气炎热。烈日未能挡住杭徽高速上的滚滚车流,大家奔赴临安的热情,丝毫未减。
於潜岞崿山上,某位朋友却不由得感叹起来:“我们於潜像样的宾馆太少了!”仔细思量,也确实是这么回事。於潜的街上,多是私人小旅馆,能拿出手的宾馆,寥寥无几。过往游客虽频繁,在於潜停留的却不多。曾经的昌化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今已有了相当的改观。
作为旅游高地临安的中部副中心镇,於潜却是一块洼地。纵然天目溪贯穿全境,《耕织图》历史悠久,可全镇境内,却没有叫得响的文旅项目。虽有天目名山可对外昭彰,那时藻溪的,并不归於潜管辖。
游客们呼朋引伴,携家带口,做好攻略,前来打卡。锦城片的青山湖,龙门秘境;昌化片的大明山、风之谷,无不人头攒动,车位难求。唯独这於潜,看着别人的热闹,守着自己的清静。
於潜当下的旅游滞后,一个原因是起步较晚。临安旅游的崛起,有两处民营景区功不可没,分别是太湖源与浙西大峡谷,它们作为山地旅游开发的典范,对外竖起了临安旅游的大旗。如今,太湖源与浙西大峡谷皆为4A级景区,其创始人华抗美与潘庆平,也成为临安的传奇人物。这是临安旅游发展的第一阶段。当锦城和昌化周边分别诞生出现象级景区,於潜缺席在竞逐的伊始。
於潜旅游暂未勃发,另一个原因是缺乏领军型的景点。景点偏小,分布分散,这是临安旅游的整体现象,於潜更为明显。作为母亲河,天目溪在外的知名度依然逊色于苕溪、昌化溪和柳溪江。耕织文化的影响力,也难与钱王文化和浙西民俗文化相匹敌。至于户外运动,则更无法撼动昌化的霸主地位。整个於潜旅游,缺乏了核心的亮点。
其实,於潜的旅游潜力,并不在小。业界资深人士,普遍也是对其未来看好。在“一廊三圈十八景”的全域景区构架中,於潜拥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取代不了的文化地位。当前的於潜,正在蓄势聚力,等待雄姿英发。
虽无名山大川,但於潜作为中部交通枢纽,东西向由杭徽高速横贯杭黄,南北向由即将通车的临金高速汇通浙西。大车密集的浮玉路,与天目溪相平行,为国道的过境部分。从这条路,可以北上宁国,南下桐庐,往来交通非常便利。
加上十字交汇的高速公路,於潜的交通地位会进一步强化。从杭州城西驱车至於潜镇,走高速不超过1个小时;从南京自驾而来,路线也即将拉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於潜公路交通优势胜过锦城。三个主要城镇中,於潜或将最先打通文旅开发的南北廊道。
貌似不起眼的於潜,其实旅游资源的类型最为丰富。随着文旅经济的发展和游客需求的升级,临安旅游正在从观光游向体验游和度假游转型。
对于短途的深度游,於潜有足够多的旅游产品可供游客选择,喜欢农事体验的有光明农场与耕织图文化园;於潜果园遍布,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可尽情采摘。
喜欢诗词文化的有骆宾王隐居地,喜欢传统技艺的有千洪的桃花纸与宣纸制作。对于吃货,则有绍鲁的糕饼、后渚的年糕,既能参观制作过程,又能买来馈赠亲友。
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吃鱼的老饕,则南北两个方向都能大快朵颐。南面有乐平的清水鱼,北面英公水库附近,也曾是鱼庄遍地。对于文化学者,民族日报社纪念馆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於潜之魂在文化,文化之基在厚重。天目山文化,浸润在於潜的点点滴滴,传承在百姓的身体力行。起源于天目山区的炖锅有两条支脉,一支是由於潜发端天目暖锅,另一支则是演变于宁国的宁国小煲。虽同根同源,但天目暖锅在文化发掘和宣传推广上走在了宁国小煲的前面。
天目文化的薪火,还在于天目窑,作为与越窑和龙泉青瓷并列的浙系瓷窑,天目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拥有极为超然的地位。本土80后青年徐乔,放弃房地产公司的优厚待遇,创办宋元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投身天目瓷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化开发,虽过程艰辛,仍矢志不渝。
於潜文旅的空间,还在于村落景区。村落景区市场化运营的临安模式不仅带动了乡村共富,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同道前来取经,成为临安文旅对外交流的一扇窗口。继龙门秘境、指南红叶、文武上田等东部村落取得成功后,於潜的村落也是箭在弦上。
沿高后线,光明村、潜东村、绍鲁村串成一列,共同富裕的文旅示范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位于天目山麓的朱湾村以凭借数千亩的於术种植基地,成为正在打造的明星村落。依托前期村落的成功经验,於潜的村落景区将给游客们带来更美好的深度体验。
“一廊三圈十八景”的全域景区打造中,中部的大天目名山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於潜,明显比藻溪更适合作为这个圈的核心。
通过交通优势的发挥,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多种业态的并举,於潜通过“大天目门户”的定位和区域次级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完全可以成为临安旅游的下一个引领。
於潜的作用,并不在于拥有独特的山水,而在于将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与盘活。从而形成玩乐在景区,休闲在於潜的良性互动的新局面。而且,从横路至乐平的天目溪景观廊道也或将成为一条新的滨水景观轴线。
作者:钱塘八爷临安人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