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出于扩大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外线,袭扰国统区,缓解中原解放区的压力等目的,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1、4、6共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配合中原刘邓大军的行动。
而粟裕经过反复慎重的考虑,认为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胜利的进程。于是斗胆直陈,说服主席不过江,留在中原和国民党决战。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还有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月发出有关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的电报,里面详细阐述了原因。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情节,不过,在热播剧《大决战》里面,在中原决战的原因演绎成了利用蒋介石和桂系的矛盾。说江南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地盘,解放军下江南是打桂系,而留在中原打蒋介石,桂系会袖手旁观看热闹……
这样解读不能说错,但明显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说决定因素。在中原和国民党决战,哪是这么简单的决定。
粟裕用几千字电文,还有城南庄面圣都讲得非常透彻、非常全面,他从时局战略方面,到我军情况,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仔细地算了一笔账,所以才打动了主席及军委,从而接受了粟裕的建议。而不是该剧里,粟裕和主席讨论利用蒋介石和桂系矛盾那么简单。
“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方均须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很难完全做到统筹),侵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到群众之发动。回忆我军一九四五年在天目山时不足两万人,控制纵横近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在战斗最紧张时(孝丰战斗)连贫雇农之粮食也取之殆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今后以十万之众进入江南山区,渡江固为一极大困难(只要能渡江,军事上其他困难尚易克服),但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题。此番南去,固可调动敌较多部队,打乱敌人之深远后方与推进战局。但双方大军往返拉锯,直接与民争食,也同样将自己弄乱(那些新区不久将是解放区,因与民争食而障碍群众之发动),这对发动新区群众又是极大的障碍,这问题可说是我军南渡后能否完成中央所给任务之关键”《一九四八年四月十八日报军委并华东局电》粟裕
另外,该剧明显弱化了粟裕城南庄之行。
据《粟裕传》等官方正史记载:邀请粟裕来城南庄面谈后,毛泽东一改会见党内同志从不迎出门外的习惯,大步走到门外,同粟裕长时间地握手,二人互相热烈地问候,毕竟十七年没有见面了。
而该剧里面,还是粟裕跑到菜地里去找毛,毛正在刨地,这一切非常平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