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砸锅卖铁,从古泰州带走了数万盐民,灶丁妄图推翻朝廷。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给后世的人们蒙上神秘的色彩。清代末,张謇坚持盐业改革40余年,屡遭泰州分司衙门挈肘,民国元年,张謇彻销泰州分司。时光消逝仅百年,这段历史文化不应该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一、溯源古泰州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记载:吴王阖闾、春申君、刘濞连续不断地招来天下喜游子弟,在淮东地区煮海水为盐。史籍记载吴王濞在泰州建海陵仓,开邗沟支道专司运盐,四十余年间开发山海资源,牟取了托天的财富。
夏商之后的西周早期(约多年前)第二代、第三代君主成王、康王依据淮盐,首次对中华民族的强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西周王国出现繁荣和谐景象,被后世的孔子称之为小康之世,史称“成康之治”,乃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盛世。(注1)
年5月16日,“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泰州兴化蒋庄遗址成功入选。这一考古新发现,将良渚文化边缘化,向北推了多公里。淅江太湖之滨先民们史前文化的主要是内容经确认为是以稻米耕作为主的人类早期活动。而以蒋庄遗址,青墩遗址及泰州天目山西周第一古城遗址等十多处史前文化极有可能与之完全不同!其神秘面纱,相信不久会被人们所揭开!
最早在上世纪的年,隶属于古泰州余年的海安青墩遗址被发现(注2)继而近一二十年来,原古泰州淮南大盐场辖区的姜堰单塘河、兴化南荡、东台开庄、东古、溱东、戴窑、川东港、陆庄、大团等十余处史前文化遗址中均发现大量灰坑和数量惊人的史前先民们煮盐的陶鬲碎片。把十余处史前文化遗址串联成一条线,正是现泰州行政辖区与盐城、南通市南北长达余公里的边界线。也正是年前古泰州面临大海的海岸线。
年,张謇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撤销了他为之坚持四十余年盐业改革而屡屡遭到掣肘的泰州分司衙门。泰州改称泰县并从此退出了中国盐业生产的历史舞台。以最近几年的考古新发现证明,古泰州的先民煮海水为盐始于新石器晚期,连接成片”东煮海水成盐”的雏形则是根植于周、秦。刘濞是以大生产方式开发淮南大盐场的始作俑者。后历经三国、唐、宋、元、明、清朝中国的整个封建时期。(其中初唐以降,由农民起义军辟建并由大唐王朝得以保留并传承了余年的海陵监。(注3)元末明初被改称为泰州分司又存在了余年)泰州盐业生产一直冠于全国其它地区。历史证明:古泰州的盐业生产所派生出的盐赋,曾经支撑了历代封建社会的财政税赋。
江苏盐税博物馆泰州《江苏盐税博物馆》经过二十余年的筹备,于年4月18日正式开馆。从盐税博物馆所陈列的大量图片、资料和实物,我们确认古泰州盐政辖区盐民,是中国历代封建朝廷财政税赋的最大负重者。古泰州淮南大盐场成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段时间跨度长达余年,谓之“古泰州”。
二、古泰州历史上是一个与扬州同根同源的城市
“扬州繁华以盐盛”这是旅游业人所共知的一个基本概念。溯源扬州的盐文化旅游资源;扬州历史上并不产盐,其盐文化对这座城市的繁华超脱则是建立在两个根基之上的。一是从扬州向东一百余里,以古泰州为中心,生产出近乎于天文数字食盐的古淮南大盐场。二是建立在明清时期朝廷所给予盐商们世袭传承的专卖政策。盐官、盐商们用牟取的暴利,营造出扬州全域的园林文化并滋生出美轮美焕的淮扬饮食文化。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认为:古泰州历史上就是一个与扬州同根同源——繁华以盐盛的城市。扬州盐文化撑起了旅游业的大半边天。难道不是吗?仅以清代扬州个园与始建于明代,后来成为两淮盐运使乔松林私家园林的乔园旅游收入为例。年,个园的年门票收入近四千八百万元。同是全国文保单位的泰州乔园年收入仅一百多万元。(我分别核实了这两个单位的领导而得出的数字。)扬州瘦西湖门票收入则更高。平山堂整天都是潮水般的游客。扬、泰间市区的旅游收入相差竞如此之大!
远在两千多年前,刘邦分封其侄儿刘濞立国广陵,成为一方诸侯。吴王刘濞便在古泰州先民传承了数千年煮海为盐基础上和前面几代君主的先例下,大力发展盐业生产,长达四十年之久。成为了淮盐大生产格局和厚今薄古的始作俑者。扬、泰二市过去都建有“大王庙“把刘濞视作财神菩萨供奉。泰州的大王庙坐落于西仓路上的大王庙街。泰州大王庙镶嵌了一块汉白玉的“大王庙”门额,左上角有一行小字”乾隆戊戌年重建”。由此推算此庙应当是在乾隆戊戌年以前很长时间所建,由于年代久远,行将倒塌前又落架大修,重建的庙宇,故匾额上才会有这一行字。场、泰二市以前也都建有盐宗庙,供奉海盐之祖夙沙氏、盐商之祖胶鬲和管理盐业的盐政鼻祖管仲。史籍记载:扬州盐宗庙建于同治十二年(年)而泰州盐宗庙则是早于扬州盐宗庙前十二年的同治元年,(年)由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建造。乔公为此还亲写了《新建盐宗庙记》。除此之外,现泰州市区还有一处保留了余年的建筑遗存“管王庙“。庙中供奉的是2余年前创建并具体实施盐政管理的名宰相管仲。现在我们泰州白米镇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2多年以前白米镇地处大海边的滩涂之地,管仲曾逃亡到这里避险,鲍叔牙找寻到此地,并在此地建有拜相台,打消了管仲的顾虑,请出山的传说.现在白米镇当地还有拜官村,拜官桥等地名。
我们知道,现在扬州市区的旅游景点绝大部分都是与这个城市的盐文化密切相关。在我们泰州,毫不夸张的说,也是如此。年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曾凡英主任等一行8人去扬州参加盐文化研讨会时路过泰州。他们特地抽出一天时间,来到泰州市区调研盐文化,我引领他们浏览了泰州市中心三十余处盐文化遗址、遗迹。有吴王濞所开,已经生生不息流淌了两千余年的盐运河、高凤翰辟建的泰坝雕塑、年的建筑遗存管王庙、省级文保明代大盐商王氏住宅、清代盐商豪宅九十九间半、盐民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祀奉王艮的崇儒祠、欧阳修散文集《海陵许氏南园记》中大盐官许元的南园园林中存活了一千余年形如鹤姿,似巨型盆景的仙鹤柏、中国十大名楼之一的望海楼以及两淮盐运使乔松林的私家园林乔园等等。曾凡英和程龙刚两位盐文化学者参观当时即对隨行跟踪报道的电视台记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想。(注4)
以泰州为中心的淮南大盐场,原本是两淮盐业的集中产地。汉至唐宋间,泰州地区所产盐一直史称“吴盐”。吴盐亦是特指江苏淮东吴地所产煮海为盐之海盐。民国初林振翰《盐政词典》对吴盐一词的解释为:玉海。唐肃宗初,第五琦请于江淮置租庸使。吴盐、蜀麻、铜治皆有税。即今淮盐为我国制盐之最著者。而将“吴盐”的称谓印刻在史籍著作中莫过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词;李白在《梁园吟》中称赞吴盐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杜子美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称赞泰州淮南盐“吴盐胜雪”。他的诗词中很多次记录了吴地(淮南)与蜀地(今渝地)通过长江航运的盐麻商品流通交易的史实。杜甫《柴门》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夔州歌十绝句》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客居》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等等。
淮南盐以吴盐为代称,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唐代以降至两宋时期,淮南的盐产量更是大到十分惊人的地步,从《宋史·食货志》志第的记载中我们可见到大概情况:鬻海为盐,全国分为六路,即京东:密州场3.2万石、河北:滨州场2.1万石、两浙:杭州7.7万石、淮南三监:.2万石、福建:4.5万石、广南:2.4万石。从以上的记载中看,淮南三监的盐产量是其他五路盐产量总和的七倍多。在下一页志第又记载:五年,朱熠复曰:“盐之为利博矣,以蜀、广、浙数路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盖以斥鹵弥望……”。在同一页中还记载了: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陵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是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矣。泰州“古税务街”牌坊右侧的对联曰:溯唐宋赋源盐税曾居天下半。正是对当时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三、古泰州盐业历史影响巨大
南宋绍兴十二年,(年)六月,有关部门草拟了一个减轻私盐犯刑罚的方案,辅臣进呈,宋高宗赵构大发议论,露出心机:“今国用仰给煮海者,十之八九——吴王濞之乱,汉实使之。使濞不专煮海之利,虽欲为乱,得乎?”这是记载于宋代《系年要录》卷一四五中的一段记录。由此看出,吴王濞当初“擅利巨海”,集累下雄厚的物质基础,使一千余年后的宋高宗记忆犹新,认为刘濞当初要不是独霸煮海之利,他后来的谋反决心也就不会这样的大。
刘濞在广陵发动“七国之乱”其根本原因则是在他经略淮东的四十年间积累了史称托天的财富,极度的私心膨胀,和其它原因导致了他敢于与汉中央朝廷分庭抗礼。刘濞财富的积累即: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江苏省志—金融志》一书中收录了一张图片,说的是今江苏仪征境内的大、小铜山原是汉代刘濞在此开山铸铜的遗址。还有人说,铜山县也曾被濞开发过。事实与否,暂不论。总之,开发铜矿,以汉代科技和生产能力不会很高。司马迁在《吴王濞列传》中记载了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初期对造反的大军所讲带有煽动性的几段话,道出了他砸锅卖铁,妄图推翻朝廷和他三十余年间财富结累的真实情况。司马迁在文中记载:“七国之发也,吴王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盐丁)皆发。……寡人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三十余年矣!他所裹协的二十余万造反大军中特别是七国之中的吴国,有很大一部分是淮南地区当初“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亡命者”的灶民。砸锅卖铁,不成功,便成仁。为了能快速夺取中央政权,他就用金钱来激励将士,他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下令:能斩捕大将者,赏赐金五千,斩杀列将赏金三千,斩杀裨将,赏金二千,斩杀其余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在他起兵反叛时发布的“遣诸侯书”中称“……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在这里,刘濞不打自招地道出了他财富积累的主要是来源:非必取于吴。其话中的内情非常明确。刘濞是以淮南吴地生产的食盐,二十倍于民,销往周边不产盐的国家,牟取暴利,长期以往,取得了惊人的财富。公元前年,刘濞客死他乡,使泰州的盐业生产受到重创,后世的历代朝廷和史籍中都不愿意详细记载这段不光彩的事情。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因地置易发展海盐生产,同时为了解决百越族问题,曾先后两次将百越族居民移居到江淮。建元三年(前年)从欧越(今浙江温州一带),元封元年(前年)从东越(今福建闽侯县地)将那里数万渔民移民到江淮来,以恢复和发展江淮地的盐业生产。从时间上来看,这两次大规模移民分别是七国之乱后的十六年和四十四年。
有盐史学者统计过,汉代朝廷在全国35处设有盐官,没有泰州或海陵县.而我们发现汉书记载中汉代海陵是有盐官的。
东汉初年,开国大将马援之族孙马棱于章和元年(公元87年)任广陵太守时,向章帝刘煜上书:时谷贵民饥,奏罢盐官,以利百姓,赈贫蠃,薄赋税,吏民刻石颂之。说的是,两千多年前,当时担任广陵太守的马棱,为减轻百姓负担,向朝廷上书:裁减盐官,少征税收。(汉代朝廷只在产盐地设有盐官)古海陵县基层官员和百姓们将他的功德刻在石头上,让后人知道。解放之前,原隶属于泰州辖区下的如皋县出土了一枚汉代专门管理民事行为和稽查私盐的”海陵左尉”官印。(图片:金索五海陵左尉印谱)汉代小县设尉一人,大县设左右二尉。此印谱被收录在民国早期出版的金索五印谱之中。
自刘濞依托淮南盐业聚财,汉武帝依托盐业强国,后世的郡主们纷纷仿效。蜀地刘备依托川中、川南井盐资源得以强盛。曹操依托北海湾盐业资源生存。吴地孙权则是占据了淮东产盐最富有的大片区城。“七国之乱”之后数百年进入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时代。古海陵县淮南大盐埸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盐生产区域,于是乎成为了吴、魏双方反复争夺和拉锯。平原地区本无险可守,谁也不能据为己有,于是魏、吴的其中一方不择手段地彻底摧毁了这绵延数百里的淮南大盐埸。建安十四年(年)“征令江淮之民内徒”,民皆惊走。其时“江淮十万余众渡江而东,旷而不居者数百里,海陵县废”,沦为魏、吴间弃地,亦称为“欧脱之地”,长达七十余年。直到“吴平,民各还本”,才在西晋太康元年(年)海陵县复立。(注5)
唐代中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大唐王朝在发生严重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因过去几十年中,保留了海陵盐监这一体制,紧急启动了淮南大盐场的建设,才从根本上扭转了濒于崩溃的财政危机,挽救了大唐王朝。当时,国家经济中心快速东移,大批人口南迁,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繁密起来。江苏海岸线南北长公里,占全国大陆1.8万公里海岸线的5.3%,但沿海滩涂资源却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主要分布在当时泰州辖区的淮南沿海地带。泰州淮南大盐场当时作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地区,兼岁入财政银两最多的优势,再次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
两宋时期,由于价格悬殊的食盐营销体系,有宋一代在江西、福建的淮南盐销区发生的盐枭动乱长达一百余年。元代末,泰州海陵白驹盐场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官逼民反,曾统兵数十万,发动起义,为推翻元朝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代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朝廷在财政开支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为了增加税赋收入,于年4月在水陆关卡征收货物过关税,开征了新税种由引厘、关卡厘、包厘、正课厘和私盐厘的新税种--厘金税,也称盐厘税.年在全国征收银两二十万元。年每引征收4厘4毫。到光绪二十六年的年抽取的盐厘税达到了初始时的十倍多。(注6)这其实是一种重复征收的货物税。被西方德国、英国的学者称之为恶税或不道德税。厘金税的开征最早是从古泰州淮南盐区实施,并很快推广到全国。
古老的泰州地处苏中平原,长江下游北岸。周秦时称海阳。西汉元狩六年(前年)朝廷设置临淮郡出现海陵县,有”江海会祠”于正史。(注7)王莽篡汉于公元9年改海陵县为亭间,(从字面上理解,似乎这里就是一片大盐场)至光武帝初年(42年)复称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年)置海陵郡,下辖东南沿海的海陵和建陵、宁海、如皋、蒲涛和临江六县。此后一、二百年间,海陵郡又增辖临泽县。南唐烈祖李昪(年)以广陵为东都,升海陵为泰州,割盐城、兴化,增设泰兴县属之。年在泰州东境将如皋盐场升为如皋县,并增设静海都镇制置院,公元年先称静海军,后改称通州(南通)并从泰州分出。太平兴国三年(年)盐城改属楚州,孝宗淳熙四年(7年)兴化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三个县。绍兴五年(1)泰兴改属扬州。清世宗三年(年)如皋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在轄县成为散州。乾隆二十年(年)建江苏省,三十三年,泰州东北境设东台县并从泰州分出。民国元年,(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并州,泰州改称泰县。
泰州行政区划辖区的沿革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变化。自唐宋时,州县按其地位轻重,轄境大小和经济实力划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宋代泰州是上州,《宋史》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海陵县是“望县”。行政区划的沿革是如此,泰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和无与伦比的盐政区划历史沿革;自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在泰州以东的古海陵地募民煮盐,历经四十余年,开创了淮盐大生产的格局。唐代以降,海陵县盐业生产规模极度膨涨,“朝廷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唐代初年(年)当时规模较大的学宫就是在海陵县改吴陵置吴州时创建的。唐代宗李豫于大历二年(年)派淮南道黜步使李承督建捍海堰(亦称海陵堰)“自盐城入海陵”,“袤一百四十二里”。其次是兴建寺庙,传播佛教。除光孝寺是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外,当时海陵县的北山开化禅寺、南山寺、东山常乐教寺、国清寺、南江寺等都始建于盛唐时代。
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时期,古城泰州一直是与大海为伴的.数千年的盐文化积淀,在古泰州与盐业有关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史籍资料中也为无比辉煌的古泰州盐业留下了令国人难以置信的历史事件。
两宋时期,泰州历史上的盐业、盐税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北宋初期,泰州西溪盐场,曾有三位在此任过盐官小吏的人,从这里走了出去,后来次第成为北宋真宗、仁宗朝的名相。他们分别是晏殊、吕夷简和范仲淹。
明清时期,泰州淮大盐场曾涌现出三位盐民出身的代表人物,后来他们都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分别是: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泰州学派创始人杰出的平民哲学家王艮、杰出的盐民诗人吴嘉纪。
自唐代中期至清代末泰州淮南大盐场曾有三次万吨运盐船队的运盐情景被文史学者们清楚的记录在案;它们分别是:唐文宗开成三年(年),日本国的圆仁和尚率第十五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经学法,在运盐河上看到了发自海陵县如皋场的“盐官船运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甚为大奇”的运盐船队。清代扬州著名学者汪中在其骈文《哀盐船文》中记叙了:“乾隆三十五年(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运转半天下焉。在乾隆年间仪征大火焚烧盐船灾难事故以后,在武昌塘角再次发生了一起泰州淮南大盐场盐船失火的重大事件。当时停泊的余艘盐船被烧毁余艘.烧毙、溺死人无数。扬、泰众盐商,如丧考妣,同哭一声。
如果我说《水浒》作者施耐庵是我们泰州海陵的先贤,这话也许令人难以相信。我们说了不算,施耐庵出生地的白驹镇,现在是盐城市的一个区,离盐城仅三十多公里。白驹镇建有施耐庵纪念馆。今年5月18日我从泰州骑车去盐城参加该市举办的盐文化高峰论坛。回程时,在施耐庵纪念馆内看到两块碑石上明明白白刻写了:施耐庵,字彦端,元末明初泰州海陵白驹场人。
施耐庵以上我列举了古泰州盐区曾出现过由盐官小吏,而成为了北宋宰相的三个人,明清时代的三个杰出盐民代表,史籍记载中由泰州发出的三次万吨盐船队。按照古从古,今从今的原则,这些盐文化当初都是贴的泰州标签,无人能够更改!
年笔者在扬州参加全国盐文化学术研讨会,(注8)提交了一篇交流论文——古泰州历史上带咸味的古寺庙。文中,我依据有关正史及地方文史资料梳理出古泰州自汉代起,就出现过与盐业有关的寺庙。之后1多年前南北朝开国皇帝刘裕贩私盐时曾受到兴化唐子镇一老婆婆相助,刘裕立国后,特地派人在此地建了一座”好婆庙”,当地人现在将庙改称为蒿坡庙并将这段历史勒石刻在庙内墙壁之上.之后的唐、宋、元、明、清代古泰州都曾建有与盐业相关的寺庙。
古泰州淮南盐业史,之所以被称之为鲜为人知,则是因为其中的千古之谜实在太多太多!比如说,刘濞当初在泰州建有海陵仓,还有在《盐铁论》一书中提及的“长洲泽其地理位置究竟在何方?至今都是一些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我们泰州人于八十年代初在姜堰叶甸镇仓场村立了一块石刻“古海陵仓遗址”碑。经考证,此处仅是七百年前,张士诚的部将夏思恭在自己家乡辟建的一处大型垄谷场。碾出的稻米又建了运粮河往苏州运送粮食,与多年前的海陵仓毫不相干。为此,本人写了一篇论文——“古海陵仓考辩对此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古泰州无比辉煌的”煮海为盐”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年。年9月出版的江苏省志·盐业志第95页中的一张表格,统计了年至年,两淮盐区通州、泰州、海州三分司的食盐产量。经计算年间,通州分司占总数的23.58%。泰州分司占总数的54.21%。海州公司占23.17%。在第页的统计表格表明,光绪17年,泰州分司缴纳的银两占到两淮三分司总数的62%。
新陈代谢,新生事物淘汰落后工艺,这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数码成像技术几乎是在一夜间取代了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柯达胶卷。如同一百多年前,淮北日晒成盐技术异军突起,因其成本极低,质量上乘以及淮南盐区如火如荼开展的废灶兴垦,古泰州传承了数千年的东煮海水为盐终于被历史所淘汰!
如今南通、海安、如皋、东台、大丰早已退出海盐生产的舞台。盐城的海盐生产工艺,过去使用效率很高的八卦滩制卤,现在则是从淮安用管道长途运输到海边高浓度的卤水所替代,历史的改变往往仅在一瞬间。
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的文章,文中说: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记忆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江苏是全国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淮盐历史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离开了古泰州盐史文化,淮盐历史将无法书写。挖掘和彰显古泰州盐史文化,还千年淮盐一个真实的面目,这正是我们这些老同志不求报酬,乐意要做的一件事情。
作者简介:
吴克嘉吴克嘉男—。江苏省泰州市盐务局退休人员。业余从事古泰州淮南盐史研究三十余年。中国盐专委理事,现受聘为泰州市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注1:黄俶成王光文“淮盐对中华民族四大盛世的贡献“《盐业史研究》年第二辑四川自贡
注2:徐兴林《青墩遗址》吉林人民出版社年10月
注3:黄俶成《区域经济与海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吴克嘉”隋唐际泰州海陵监考“9年5月盐城
注4:泰州电视台新闻报道视频
注5:《泰州市志》泰州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年6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注6:江苏省志.盐业志第页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年9月
注7: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八》中州古籍出版社年10月
注8:金川黄俶成全国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讨会论文集第页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