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迁遵办学期间的湄潭分部大门(汤照鹏摄)

长诗《西迁·西迁》是湄潭籍青年诗人周小霞的第一部长诗。初稿完成后,得到著名诗人李发模、姚辉等老师的   有时候,一段路程的开启

不止是始于足下,更是始于

无奈

有时候,一段路程的开启

不止是始于足下

还是始于

冥冥之中的注定

——《西天目山》

浙大迁遵办学期间湄潭分部湄潭文庙(葛镇亚摄)

浙大西迁,悲壮而伟大!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开始疯狂的轰炸中国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机构,伤心病狂,惨无人道,企图斩断中华民族的文脉,彻底征服中国。年9月21日至26日,为避免一年级新生受到轰炸的惊吓,浙大把他们安排在西天目山禅源寺上课;11月11日,在杭州城沦陷前夕,浙大师生冒着日机轰炸,迫逼踏上了漫漫西迁办学的征途。在经历苦难的三迁之后,浙大终于进入相对安宁的贵州境内,并于年1月、5月,分别到达西迁办学的终点——遵义、湄潭,开启了长达7年的艰难而辉煌的办学历程。7年间,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践行求是精神,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教史的伟大奇迹。年,中国物理学年会在湄潭文庙召开,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应邀出席年会,并对浙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后来在广西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他称浙大为“东方剑桥”。再后来,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称之“文军长征”。     ——这就是《西迁西迁》创作的历史背景。

周小霞与著名诗人李发模(右)

作者周小霞,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作为具有故乡情怀、人文情怀的诗人,为这段历史深深地吸引了。她以诗歌的力量,再现了浙大西迁感人的历史故事,重塑了西迁办学不屈的师生群象,展示了遵义人民、特别节衣缩食、宁肯自己住城墙根也要房屋腾出来供浙大师生住宿的湄潭人民,给予深情的赞颂。     ……

有一户王姓人家

勤耕细作勤俭持家

披星戴月晨出晚归

俯身湄水河仰头云贵山

终年问道山水与土地地对话

积蓄多年在县城南街置地造屋

以便携家带眷进城居住

改善自家居住条件

…………

恍惚石子掷江心,

小城就这样被敲醒

那么多的浙大师生,得要遮风避雨的房屋

王姓人家的主人毫不犹豫地决定

将新房让给浙大师生

无独有偶,

世间仁慈的身影后都藏着不止一个人

还有古镇永兴的张姓人家与王姓人家

相似的让房故事在湄江河里哗哗流淌

胜过世间最美的梵音

——《让房记》

年6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到贵州考察学校第四次西迁地址,受到在贵州工作的浙大毕业生欢迎

这是一部注入了诗人深情厚意的呕心沥血之作。作者沉入历史,与历史里的人物对话,打通时空阻隔,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用诗人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群屹立于历史的群象,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科学的巨匠,教育的大家,做人的楷模。     朝贺寺外,半亩向阳地还在

晚来,也有高于黄土地的菜香

击中了湄水河

把一段苦涩的记忆封藏

那时,朝贺寺还在

幸好那时朝贺寺还在

幸好那时那间叫朝贺寺的破庙还在

使得湄水河畔的纯朴天然

与享誉世界的“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有了卸不下的交织

最质朴的状态 天圆地方

天圆感应几何的存在

地方耕种裹腹的食粮

庄稼和科学都在一出出人间悲悯中

出演了一垄垄好戏

咬着红薯,吃着菜根

内心富足的人一生都在追寻

影射曲线、微分几何

…………

当你触碰辰星与嚣尘

一切低矮的事物纷纷俯身

众多的科研结出硕果

众多的光芒清晰地照射着

那时  打满补丁的身影

——《苏步青》

诗人以“我”贯穿始终,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用诗的语言,情绪饱满,思想深沉,一咏三叹,激活了历史文档,鲜活了历史人物。

浙江大学西迁途中

湄潭作为浙大西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发展的重镇,拥有9处办学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建浙大西迁办学历史陈列馆和浙大西迁文化广场;办有浙大小学、湄潭中学(原浙大附中)、求是高级中学、湄潭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浙大与中央实验茶场联合创办的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发展而来);县城里面有浙大北路、浙大南路、可桢路、院士大桥等浙大文化印迹;校地合作广泛并卓有成交效;出版了多集文史资料专辑,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文史专题图书《永远的大学精神》、《画境诗心》、《湄水弦歌》、《东方剑桥之子》,此外,还组织作家创作了电视连续剧脚本《文军西征》,正在编辑三卷本《浙大西迁办学记忆》。周小霞也参与了《浙大西迁办学记忆》编辑工作。可以说,周小霞除了诗人身份外,也是一位致力于浙大西迁文化研究的年青的专家。

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期间的教授楼(张宪忠摄)

骊歌一曲别情长,藕丝香,燕飞忙。

回首春风,桃李又成行。

天下兴亡俱有责,愿此去,莫彷徨。

云程健翮及时翔,应难忘,耀炎黄。

缺补金瓯,重聚在钱塘。

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

———周本湘《江城子·浙大附中毕业歌》

浙大附中充满青春色调、人生梦想与别情离意的毕业歌,似乎还在湄潭上空回荡。“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成了一代又一代浙大人常常挂在嘴边和出现在文章里最经典的句子。80年前,浙大与遵义、湄潭结下了历史性的缘分;如今,湄潭与浙大文脉相通,血脉相连,浙大师生常年往返于两个人间天堂之间,续写着那个伟大的传奇!

浙大西迁办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救亡行动中一个悲壮的章节!我们做浙大西迁文化的研究与遗产保护,就是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守护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守护和发展“科学教育圣地,求是创新摇篮”(潘云鹤院士给湄潭的题词)。   因此,长诗《西迁·西迁》便有了不止于诗歌本身的意义,它在用文字参与建设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作者周开迅

作者:周开迅,年生。祖籍四川达州,现居湄潭。早年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诗文集《与时间作战》、《独处之际》、《浩叹》等。后致力于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研究与遗产保护,主编《茶的途程》、《20世纪中国茶工业的背影》、《百年茶运》、《永远的大学精神》、《东方剑桥之子》等40余部文化文史图书。年主持创建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馆群。现为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徐春燕

编审郑德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