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敌军敢大举进攻,我军就可以一部正面防御,主力摆在两侧,那时我军两侧出击,消灭他。”——粟裕

年8月日本乞降,消息传到苏浙军区,打断了粟裕主持的苏浙军区高级干部会议,粟裕来不及总结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经验与教训,命令各级领导干部快速返回前线,按照中央指示迅速组织接收根据地附近之县、市及重要交通干线,打击所有拒绝向我军投降之日伪军。

粟裕将军

就在苏浙军区快速扩张时,中央突然下令“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江北”,这与粟裕不久前向中央提出的“开辟新根据地”的建议虽不尽相同,但对于固守浙南根据地不符合即将到来的全面内战情势的看法不谋而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粟裕率领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北上渡江,6.5万人安全返回苏中解放区。

此时的粟裕还不知道,由于国内局势的变化,中央已经决定成立华中分区和华中军区,由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负责组建规模更大的野战军团,以迎接未来瞬息万变的局势。组建野战军对粟裕来说不是难题,早在年抗战以来,粟裕就率领抗日先遣队、新军四长期战斗在苏、浙、皖等地区,经过多年抗日及反顽新四军早已积蓄强大的力量,仅凭苏浙军区四个纵队就能满足中央对于野战军规模的要求了,更何况还有苏中地区留守的一师主力及大量地方武装。

陈毅与山东军区主要领导人合影

让粟裕为难的是,如果内战爆发如何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南北双向围剿,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而苏中地区又是华东地区最为富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在未来的内战中苏中地区可能是蒋介石最想回收的地区,因此粟裕一直在考虑野战军组建完成后应向哪个方向积极备战才能符合中央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目标。

“双十协议”的签订让国民党有充足的时间把其主力部队投放到前线,年11月,国军已经向徐州方向集结了13个军,并在长江以北摆开5个军的兵力,其战略意图如司马昭之心;国民党借美军的帮助频频向解放区周边重镇运输军队,这让粟裕一直紧绷着神经,他多次在华中野战军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不要盲目乐观,现在还不是马放南山的时候;按照国共双方和平谈判规定,双方都要缩减一定数量的正规军,但蒋介石只是将军缩编为师,编制虽有所降但人员和战斗力比以前大为提升,因此粟裕的眼光一直盯着华东军事地图。

粟裕看地图(非指定时期照片)

粟裕设想在未来的内战中,野战军应以运动战为主,在集中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集小胜为大胜,最终变劣势为优势;从抗战期间得到的战争经验来看,打好运动战必须有一块广大的地区保证我军在运动中歼敌,而苏中地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面对国民党的咄咄逼人,粟裕开始酝酿在内线苏南、苏北各打一场,给蒋介石“半年完成剿共”的乐观心态迎头一击。

年12月,粟裕与华中军区主要领导联名致电中央,建议举行高邮战役,理由是,高邮是运河上重要的城市,南临长江,北上直通两淮(淮安与淮阴,两地一直都是华中分区和新四军军部的驻地),拿下高邮就可打破国民党南北对进分割苏区的战略目标;粟裕的战略眼光与蒋介石不谋而合,他已下令高邮日伪军不准向华中野战军投降,并已经命令驻守长江沿岸的二十五军随时准备北上“支援”高邮。

高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华中军区很快收到中央同意,但就在粟裕命令第六、第七、第八纵队向高邮挺进时,中央突然改变想法,理由是根据情况显示,蒋介石欲集中力量打通津浦路,为阻止国民党战略意图,中央命令粟裕所部配合山东军区于津浦路南段阻止国民党北上部队,“即使不能阻止也必须大量歼敌。”而此时华野主力三个纵队已经接近高邮,粟裕更是已到达兴化接近前线了;不久后粟裕又收到山东军区主要领导及陈毅电报,同样希望粟裕放弃高邮。

粟裕拿着电报非常着急,此时向西转移很容易暴露战略目标,并且野战军离开苏中可能丧失大片根据地并使主力部队陷入跨区域作战的险境;粟裕当即向中央回电,在这篇长达千言的电报中粟裕意志坚定地强调高邮必须打,理由是,国民党重兵集结徐州、宿县等地其目标必是华中及山东两大解放区,到时国民党只需要加强徐(州)海(州)之间的封锁,隔断山东与华中联系,便可令徐州与长江沿线部队配合,南北对进对华中军区实施包围,如果高邮再失守,敌军便可沿运河北上直捣两淮,对苏中威胁更大。

高邮战役及陇海线东段战役图

粟裕不仅强调高邮战役的重要性,他还大胆预测下一步战争走向,敌我两军争夺的要点可能是位于山东与华中军区之间的陇海线东段,这里是敌军向南进攻的捷径也是我军必须控制的区域,这样才能打通华中与山东两大军区的联系,到时两大野战军配合可以更好地经略华东进而逐鹿中原。粟裕战略构思完全符合战争的规律,高邮战役后不久,国民党果然沿陇海路向东进军,间接证实了粟裕的预测。

粟裕这封电报意义重大,中央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同意粟裕继续攻打高邮的方案,不久高邮战役打响,在华中野战军三缺一的情况下粟裕顺利拿下高邮,并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歼灭日军人数最高的记录。

高邮战役后日军向我军投降

高邮战役结束后,华中军区立即致电中央,请山东军区配合开展陇海线东段战役,粟裕再次力陈此战的重要性,如果敌军南北对进围剿苏区失败,必然转而从海州(连云港附近)、灌云南下涟水进攻我华中军区,再配合徐州部队,沿运河南下直扑两淮,东西两路南对苏中区进行第二次围剿,这是国民党进攻苏中的第二种方案,可以说粟裕把国民党的战略提前想到了,敌人可能、也必须走这条路,这就是战争的规律,聪明的将军必然有着超强的战略预判。

在得到中央批准后,粟裕马不停蹄奔向宿迁指挥陇海线东段战役,经过3天的激战,两大军区密切配合终于在“双十协议”生效前控制了陇海线东段,把两大解放区完全连起来了,为华野与山野创造了将来可以南北迂回、机动、协同作战的有利战场,完全实现了毛主席早在半年前便提出的“创造战场当成战略任务”的方针。

粟裕大将

粟裕两次进言,为我军在国民党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开了一个好头,使近15万部队有了一个理想的战场,在日后面对国民党重兵围剿的形势下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运动战,不断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正如粟裕所总结的那样:“如果敌军敢大举进攻,我军就可以一部正面防御,主力摆在两侧,那时我军两侧出击,消灭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