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观察

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

学术主持:许江/杭间/高士明

总策划:余旭鸿/毛小芳/矫健

策展人:马楠/王庆松/矫健

展期:年1月25日至2月17日

地点: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行走·观察: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是集展览、研究、创作于一身的双年艺术项目。活动以展览带动教研和创作,以教研课题整合艺术及学术资源优势,反向推动和扩展展览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强调社会参与和公共教育的文化意义,以丰富的媒介语言和多维的组织形态向公众开放。主单元“行走·观察”展区,以特邀项目+公开征集的方式,将镜头从艺术的自治领域引向乡野城镇这些历史文化积叠之处和生活现实的发生现场。碧水·丘壑”风景摄影展单元,旨在通过展览能够探讨出一种风景摄影的新形式。“曾经·西湖”单元,展示艺术家们围绕西湖,以艺术的形式所建构的地域与精神的关联,具有更宽的历史跨度和更具体的家族脉络。展览同期还将组织圆桌论坛、画册出版、手工书展示、家庭相册工坊等教育活动。借由此,本届展览希望接续主题逻辑,且聚焦和强化“影像西湖艺术现场”的核心精神:“行走”是个体丈量空间的最小速度单位,“观察”是个体认知周遭的基本方式,而影像将行动和观察积淀下来,并以“行走丈量”和“媒介考察”的方式,往复于以西湖为代表的人文历史和市民生活之间,积淀形成个体记忆和社会档案。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承办。

主单元“行走·观察”展区“由青年策展人马楠策划。特邀项目邀请“西湖摩崖考”和“溪山行旅志”两个研究创作项目,分别以深度建构文化心理地图的方式当下考古,考察身边的金石传统和当下的山水图像。“西湖梦痕”所呈现的是自年开始,近6年来,许力主导的项目研究小组就西湖地区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并以阮元《两者金石志》(浙江书局光绪十六年刻本)、丁敬《武林金石记》等历代金石志和方志为文献依据,考察并记录研究西湖周边摩崖石刻的整体过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它所积淀的文化信息极为重要。摩崖石刻作为文化遗存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是研究和传承历史最为重要的依据。西湖诸山隐藏的历代石刻不仅见证着文人诗意的风雅钱塘,也是江南历代佛教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许力以传统拓印结合现代媒介的方式对这些摩崖石刻进行保护性普查和系统性研究记录,意义深远,此次展示可窥见一斑。

青林洞勘察。

排衙石拓。

《两浙金石志》勘误之一

展览现场,以展板组合排列成“排衙石阵”的方式,将拓片裱于展板上。利用背景墙面,按照时间轴的方式展示陈列历年的寻访以及拓片和保护的照片和文献。

“溪山行旅志”为一场持续进行的“山水-影像行动”。这场行动是高士强带领的“空间影像研究所”这一创作集体自年7月至今的长期计划,是朝向中国山水世界观的一次大型艺术追索。这一行动既是以现代媒介手段和当代表达方式远接中国文化传统中一条重要文脉的努力,也是用这一文脉对当代媒介进行“再次发明”。通过这种双向努力,把一个古老、可珍贵的、令人陶醉的精神传统在当下重启,实现创造力和感觉力的共振。

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公开征集部分,选自国内各行各业35位观察者创作的近件作品,通过远途行记、城市景观、细部观察、生活记忆、媒介实验等多个面向用镜头观察并记录生活世界;通过对拍摄对象的时间性追踪来呈现并试图协调身体尺度和空间方位,日常感知和艺术表达,单体速度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积淀形成个体记忆和社会档案。

欧阳世忠《新地带一号系列》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叶婷婷《胡同花卉图鉴》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方海星《洄弋》之一

吴力《向南向北》之一

唐咸英《平行世界》NO.30

王周稀《行走的时光》之一

王秋杭《荷李活道》之一

郭珈汐《请遵医嘱》之一

金立峰《幻影》之一

由艺术家、策展人王庆松策划的碧水·丘壑”风景摄影展单元,旨在通过展览探讨出一种风景摄影的新形式。在当下的中国,随着手机与相机的大量普及,关于风景摄影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但风景摄影的大部分形式都为沙龙摄影为主。

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此单元,王庆松希望以风景摄影艺术为出发点,延续自古以来“青绿山水”的文化传承,通过一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打乱及再创造的过程,建立起对风景摄影艺术发展源动力上的重启,打通多个面对风景摄影艺术所产生的艺术路径、语言等交叉影响、共同发展。

马良《故境幽探图谱》之一

冯建国《黄山仙境》之一

秋麦《影幔#8B》(4屏一起)

何崇岳作品哈纳斯湖

“曾经·西湖”单元由摄影艺术家矫健策划,延续“/非常·西湖: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之“看·见西湖”核心单元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