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南北大战”历经数场战役,每场争执都喧嚣热闹,令人捧腹不禁。
先喝汤还是先吃饭?吵一架。
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吃咸的?吵一架。
月饼吃莲蓉的还是吃鲜肉的?吵一架。
买白菜是论颗买,还是论袋买?吵一架。
……
在这一场场热闹的“吵架”中,几乎出现了中国每一个城市的身影,只除了一个地方——安徽。
安徽站在场外,看着山东、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快乐争论,默默告诉自己:“热闹的南北是他们的,而我只是孤独的中原。”
孤独的中原在冬天没有北方遍布千家万户的暖气,却能年年看到南方十年难遇的大雪。
原因为何?
只因代表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恰恰好从安徽中间穿流而过。
你说,整个安徽算是南方,还是算北方?
既然参与不了中国的“南北大战”,那我们就来一场省内的“南北战争”吧。
于是——
方言
安徽有16个地级市,就至少有16种方言。
各地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皖南、皖北方言可谓是天差地别。
如下图,以淮河为界,线北以皖北中原官话区为主,线南以皖北江淮官话区为主,而在皖南地区,则以皖南徽语区和吴语区为主。
安徽南北的方言,就如同中国南北方言一样,皖南话酥软温柔,皖北腔铿锵有力。
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那我们就来看看最典型的两个城市吧。
南方代表——黄山话
皖南徽州一带多山,语音因此千差万别,不同山区的方言都不一样。
曾有一位来自黄山太平的同学现身说法,她说话就像日语一样,根本听不懂!!!
徽州方言,嗯,博大精深!
黄山话这样说
忽悠——打哦活
笨——费么丝
把妹——雪累
不好的/质量差的东西——哈巴货
不得了——陪得流
不中用——七勒四
胡扯——七恰巴拉
结束——加嗖
北方代表——亳州话
北方方言体系,和宿州话、淮北话、徐州话都比较接近,语音接近普通话。
亳州话这样说
刚才——江才
客厅——当门儿
聊天——口连(lian)口连(lian)
食物变味了——丝气了
被批评——挨熊
用手拍拍——抪(bu)落(lao)抪落
难受,要吐了——干哕(yue)
小伙子——小半厥
别炫耀了——白谝(pian)了
不行——不沾闲
不能——不管使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存在,例如池州。
池州方言非常复杂,因为池州在历史上是一个各民系混居的地方,全中国共八大民系,大池州就占了三个——江淮民系、吴越民系、江右民系。
这要摊开讲,实在是一个大工程,在此暂时按下不表,待日后详述。
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粗略一算少说也有12个,更别说还有二十四节气。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有些节日的时间,是全世界炎黄子孙都默认同一天的,例如除夕,那就是大年三十,元宵节就是正月十五。
可也有的节日,在南、北方人民看来,那就是不可调节的“矛盾”,只能各过各的,例如小年。
河北人民一起过同一天的小年,湖南人民一起过另一天的小年。
安徽人民就厉害了,我们同一省的乡亲,都分不清彼此到底在哪一天过小年。
众所周知,小年,即腊月二十三,是有祭灶风俗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既然祭灶风俗由来已久,为什么民间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时间点呢?
这就要从清朝说起了。
据史料记载:清朝以后,过小年就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
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但是山东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过的小年。
安徽有些特殊,以安庆为例:
在安庆,桐城、潜山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怀宁的雷埠也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习俗。
其余的地方则大多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而在宿松的城关、程集、九姑等地还有腊月二十八过小年的习俗。
瞧,一个市都能分成三天时间过小年,更不用说一个省了。
在安徽北部,还有一些地区,把过小年和过元宵合在一块,特别热闹。
经济
皖南多山水,单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山系就有三条,即池州九华山山系、黄山山系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
水系就更多了,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流经皖南境内,石臼湖、南漪湖、太平湖、平天湖、升金湖等湖泊点缀其中,
内河主要港口的有芜湖港、马鞍山港;地区性重要港口有池州港、铜陵港;一般港口有宣城港、黄山港等港。
因此,皖南地区可以细化分为沿江地区和皖南山区。
沿江地区长江沿线种植业发达,长江航运运输作用突出。由于其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第二产业发展优势大,
而皖南山区山地林业、旅游业(如黄山)资源丰富,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三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至年,皖南有10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芜湖出口加工区(国家级)、芜湖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马鞍山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皖北地势则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淮北平原,处在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战略要地,东靠江苏,南接皖南,西连河南,北望山东,还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带一路经过地区。
因此,北部种植业发达,交通便利,铁路等陆路交通突出。
目前,皖北正抓住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皖北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沿淮城市群、南北合作3+6现代产业园区等省级战略。
皖北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以上三点仅仅是随手举出的几个皖南、皖北不同之处,其实它们的不同之处数不胜数。
例如天气,除了安徽,全中国还有哪个地方能在同一天气温相差11℃?
瞧见地图上方清凉的绿色,和下方热情的火红了吗?这哪里是安徽的气象地图,活脱脱就是大中国的气象缩影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同一个省份,气温不一样、地势地貌不一样、方言不一样、连习俗也不一样?
就连公元前年,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子都说: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皖南和皖北,就像橘和枳,勉勉强强捏在一起,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打心底里觉得和对方玩不到一起去。
文学评论家李洁非在《皖人之我见》一文中说,安徽人乡党的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他乡相逢,安徽人虽不免也会叙叙旧,但彼此很少会藉同乡之谊,而使关系向更深一层发展。
曾在外地求学过的小编,对此也深有感触,颇以为然。
在学校,经常能看到各种聚会的信息,如湖南、四川、广东等,东三省更甚,他们举行东北聚会。
四年下来,全国各个省份的老乡聚会通知轮番登榜,唯独不见安徽的踪影。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依小编的看法,这件小事说明安徽人缺乏一种对省域共同体的认同感。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徽人省域认同缺失是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所形成的。
形成这种心理积淀的原因,恰恰是地貌、方言、习俗等差异之处体现出来的,建立在自然——文化——历史基础之上的南北差异。
地理环境塑造不同性格特征
安徽的南北差异简直是整个中国南方与北方、南人与北人之差异的一个缩影。
从地图上看,长江与淮河横贯安徽,将其比较均匀地分割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块。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无论是以秦岭淮河来划分,还是以长江来划分,都不能简单地说安徽属于北方或南方。
作为一个整体,安徽处在跨越南北的地理位置上,其一省之内的南北差异问题也由此产生。
具体来说,淮北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广袤无垠、一马平川;江淮之间以丘陵为主,绵延起伏、逶迤曲折;长江以南则多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郁郁葱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北人与河南人、山东人比较类似,生性耿直,豪爽仗义;江南近于江浙,其人文质彬彬,灵活内敛;而处于江淮之间的安徽人则比较中庸,既有江南人的细腻,又兼具淮北人的粗野。
地理环境不仅会塑造群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个体的气质习性,安徽历史上所出的名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从北向南差异显著。
梁启超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安徽北部沿淮河一带,虽然幅员辽阔平坦,但土地贫瘠、旱涝频发,历来是叛军草寇聚义起事之地。
所以,像曹操、朱温、朱元璋这些造反起家的开国之君都诞生于此,绝非偶然。
安徽中部合肥周边以及长江两岸,平畴沃野,河湖交错,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安逸自足的环境容易孕育保守企稳的思想,所以在这里生长的名人多为历代王朝的支持者、股肱大臣,如以正直清廉闻名于世的包拯,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以及淮军和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
位于长江以南的古代徽州地区(包括今天的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的部分地区和江西的婺源)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方面,这里地少人多,俗话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徽州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经商入贾,从而创造了徽商三百年的辉煌;
另一方面,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加上灵山秀水的浸润,使得该地文人辈出,自宋以来,就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朱熹、戴震、胡适是徽州文人的杰出代表。
分割管辖近年
安徽的南北差异还体现在行政区划的沿革上。
从历史角度看,皖南皖北分属不同行政区管辖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它们同属一地的时间。
安徽南方和北方首次属于同一个行政区管辖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把现在的江苏、上海和安徽划归在同一个辖区之下,称“南直隶”。
到了清初,“南直隶”成为“江南省”,后来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统治,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将江南省分而治之,分别称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公元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省名由“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合成。
这样算起来,安徽淮河两岸与长江两岸同属一地的时间是三百四十多年,而安徽南北被分割管辖的时间有多长呢?
即使从秦朝开始算的话,也有将近两千年。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安徽沿江和沿淮一带往往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
三国时期,安徽北部属曹魏南部归孙吴,双方在合肥一线对峙激战;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宋金时期,南方王朝和北方王朝大体上都是以淮河为界形成长期对峙争战的局面。
可以说,今天安徽人的省域认同感低,与皖南皖北的自然人文差异和历史上长期对峙、分离所造成的集体心理暗示不无关联。
南北朝时,中国南方人称北方人为“索虏”,北方人则称南方认为“岛夷”;
宋代以后,北方契丹、南方蛮子的笼统叫法一直被沿用到清初。
与此类似,在今天安徽民间老百姓的口中,皖南人被皖北人称为“南蛮子”,而皖北人则被皖南人称为“北侉子”。
在有关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网络论坛里,常常会见到皖南人与皖北人相互抱怨甚至对骂的帖子。
皖北人蔑视皖南人是权力傲慢、王道正统的心理反映,因为皖北上承中原文化,自古就是安徽乃至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从来都是由北向南推进的;
皖南人蔑视皖北人则是为富笑贫、读书人自命清高的传统使然,因为与全国的历史发展趋势一样,安徽的经济与人才重心也是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
只不过,这样的对骂只会进一步降低安徽人的省域认同感,同时让其他人看了笑话。
地缘认同是软实力的体现
一个人的进步需要自信,一群人的进步则需要认同。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以血缘认同为主到以地缘认同为主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家庭宗族谱系已经不那么重要,而国籍身份、省籍身份则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地缘认同是维系一定地域内的群体凝聚力、向心力的纽带,是归属感得以形成的保证。
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地缘认同是软实力的体现。
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等硬实力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二者同时都得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奋发求得全省经济发展、人均经济提高,还包括由南北差异造成的省域认同缺失。
对于一省而言,通过经济发展来提升辖区民众的自信心、自豪感,示可以弱化地区历史文化差异对省域认同的不良影响。
具体来说,以信心促认同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一个省的整体实力强大,比如山东、江苏;二是一省之内具有一个主导性的强势力量(通常是省会城市),并且这个力量在全国也不算落后,比如湖北、河南。
安徽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第二种模式是比较实际可行的选择,目前走的路子也是这种模式。
但安徽省会合肥,也有尴尬之处。
作为省会,它“为皖之中”,不南不北,方位比较尴尬,在淮北人眼里它是南方,而在江南人眼里它又是北方。
凡事有好有坏,正是这种“亦南亦北”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平衡省内差异、增强省域认同方面与武汉、郑州等城市相比,具有更好的区位优势。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在合肥作为省会的六十多年来,有五十多年,安徽在合肥带领下,不仅始终位于中东部地区的穷省之列,就连合肥自身的经济发展在省会城市当中也属末流。
于是,合肥作为省会的事实反而进一步削弱了省域认同感。
南方人抱怨“北方”的合肥消耗了资源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耽误了长江沿岸安庆、芜湖等城市的发展机会,由此,皖南部分地区为了谋求自身发展,积极“脱皖如苏”、“脱皖入浙”,对安徽的省域认同逐渐疏离。
皖北人也不买合肥的账,对他们来说,“南方”的合肥占据了发展资源,却没能担当起带领他们致富的责任,从而大批的皖北人不得不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去沿海城市打工。
并且,自年合肥大建设以来,“合肥独肥安徽瘦”的说法不绝于耳。
的确,当时的合肥不靠江不临海,不是全国交通枢纽,如今的合肥不仅有“米”字型高铁,还想打造“圆钟”型高铁,彻底摆脱绿皮车走天下的局面。
当时的合肥,哪一片的马路能有个双车道,就算这片发展不错,能有四车道,那就是城市中心。如今的合肥,六车道、八车道不足为奇。
当时的合肥,也就庐阳区倚仗着四牌楼商圈,街面上稍微好看点,别的区县简直就是乡下小可怜。如今的合肥,蜀山区里圈出个政务区,滨湖新区成为卫星城,还和芜湖、马鞍山共分了巢湖。
而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安徽城市,这些年来尽管也有发展,却发展得有限,远远比不上全中国的经济腾飞之势。
这种局面,导致其他安徽城市对安徽的省域认同进一步疏离,但这是走上述“以信心促认同”第二种模式路子的必经之路。
所幸,近几年来合肥一路走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让它终于有底气去拉扯一把其他城市,如与阜阳共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市市通高铁等,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是,如今的合肥在周边有效距离内仍然缺少相应的城市群支撑,加上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如武汉、长沙、南京等差距依然太大,如此诸多的不利条件,使得合肥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对安徽政府来说,平衡省内南北差异、增强皖人省域认同,依然任重道远。
希望能早日看到皖南、皖北就如同中国的南方、北方,表面上吵吵闹闹,内心依然是筋骨勾连的一家人,而不是如今打心底的谁也瞧不上谁,甚至在网上互相攻击、谩骂,闹得“大内斗省”名号人尽皆知。
这不是一个好名声,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