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章志刚记者张卉卉
蓬勃发展的临安美丽乡村
这段时间,天目山脚下的精品民宿天目·留岩正在紧张地施工当中。谁也想不到,这幢建筑面积平方米,看上去前卫现代的民宿半年前还只是一幢破旧的农房。杭州鑫品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租下这幢房子后,已经投入近千万元,正在打造集吃、住、娱乐、休闲、商务一体化的精品民宿。据悉,年以来,天目村集体通过依法处置“一户多宅”和附房23幢,一次性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万元,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近22万元。
今年以来,杭州市临安区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这股东风,注重各村实际,催生集体化内生发展动力。截至9月底,全区个年总收入低于30万元、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已有个村实现“消薄”,村均债务从万元下降到.8万元,走出一条“消薄”富村的创新发展之路。
激活土地民房,撬动村集体增收积极性
天目山镇徐村,临安区传统的经济薄弱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干了一件“吃螃蟹”的大事。
原来,就在前段时间,杭州市临安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徐村的亩土地挂牌竞拍,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竞拍取得了土地流转经营权,并拿到由临安区政府颁发的流转土地经营权证。
据悉,天目山仙草小镇由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启动建设。记者在现场看到,亩土地已平整一新,天目仙草小镇的牌子后面,两个绿色的大棚里,排满了被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的天目山铁皮石斛幼苗盆栽。
竹笋是徐村的传统种植产品,土地流转前,村民们习惯于在自家的地里种些竹笋、茶叶等维持生计,一年户均收入也不过2~3万元。随着葡萄、樱桃等高收益经济作物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规模养殖要求提高,村里就动起了土地流转的脑筋。“这是我们村首批通过临安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流转的土地。”村党支部书记张生强介绍说。早在5年前,徐村就有多亩的土地通过经营权流转“摇身一变”成为葡萄采摘园。现在,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流转,取得经营权的企业不但可以取得经营权证,减少了私下交易的纠纷,还可以凭证获取低利息的银行贷款,可谓一举两得。
与铁皮石斛基地紧挨着的是徐村的葡萄园。“现在,每天村里有60多人为葡萄园和仙草小镇打工,土地流转也解决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问题。”张生强乐滋滋地说。
天目村,坐落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天目山南麓,是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村里最主要的产业就是经营农家乐。天目山蜂拥而至的游客让这个村民房建造乱象突出。天目村在处置“一户多宅”和附房过程中,既通过拆整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是把它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得机遇。薄弱村集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拆除有碍村容村貌和景观的危旧房,将有利用价值的“一户多宅”和附房(包括宅基地)通过规范途径和程序收为集体所有,再通过公开出租、入股等方式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增加集体收入。近年来,该村共查出“一户多宅”30幢,最终拆除7幢,保留下来的23幢房屋全部收归村集体所有。
天目·留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承租方杭州鑫品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天目·留岩“前身”为桂谷新村25-26号两幢泥木结构房屋。天目山脚下的精品民宿很少,这两幢房屋所处位置极佳。周边类似定位的精品民宿月亮工坊每晚房价高达~元,但依旧供不应求。天目·留岩签了50年租期,天目村村集体在获得年租金的基础上,再出资万元入股民宿,每年获得固定收益15万元。
据天目村负责人介绍,天目村以天目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发包方,将保留下来的23幢房屋全部推向社会公开招租,目标群体主要面向农家乐业主或民宿开发者,配套提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截至目前,21幢房屋已经成功出租,合计年租金6.6万余元,其中15幢房屋由农家乐业主承租,4幢房屋由民宿业主承租。这些房屋共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天目村因此增加万元的集体资产。
自年初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以来,临安区做好赋权、活权工作,真正把土地变成农民的财产和集体的资产。农户委托村集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区、镇(街道)产权交易平台发布信息、招引社会资本投资经营,确保农户、经营主体、村集体三方共赢。
年以来,天目山镇徐村、肇村,太湖源镇畈龙村,板桥镇豆川村、板桥村等5个薄弱村通过临安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流转土地6宗、面积.68亩,实现市场交易额.9万元。在确保农户承包田财产性租赁收入(每亩每年元)的同时,村集体以耕地所有权(资源资产)和机耕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有偿使用的形式每年获得经营性收入约35.09万元,平均每村约7万元。天目山镇周云村、於潜镇潜东村、绍鲁村、高虹镇大山村等4个薄弱村流转土地亩,平均每村每年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而在做活“一户多宅”文章上,除天目村外,太阳镇太源村收购一个自然村的21幢民房,整体招商培育民宿村,大幅度增加了村集体固定资产,每年获得固定租金收入50万元,再与投资企业入股分红;天目山镇月亮桥村,投资万元收购1幢民房装修后出租,一次性获取租金收入万元;高虹镇石门村、龙上村、天目山镇白鹤村、岛石镇呼日村村集体收购7幢民房,村集体每年获得租金收入6.6万元,并且培育和带动了当地的农村新业态。
据临安区农办的统计数据,该区自年初以来新增流转面积3.9万亩,土地流转率从36%快速提高到50%,有力助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临安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今年已完成交易35宗、实现交易额.5万元,带动了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为社会资本助推乡村振兴打开了通道。
公司化做大产业,实现薄弱村增收致富
临安的山核桃、竹笋、茶叶久负盛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区,传统种植业依旧还是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如何做大传统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在临安的龙岗、岛石等西部山区乡镇,一些薄弱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龙岗镇华川村,位于龙岗镇东北部,与安徽省宁国市南极乡梅村毗连,是临安区最为偏远的乡村之一,没有土地资源、没有物业资源、没有矿产资源,只有成片的包干到户的山核桃林。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流失、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山核桃无人管理、无心管理、无力管理的趋势日渐严重。
可是,今年国庆前夕,临安首批山核桃上市季节,记者在华川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徐林平时,他却满脸欣喜。“村里管理的山核桃林产出的山核桃籽卖出了好价钱,‘实验’算是成功了。”
徐林平口中的“实验”便是山核桃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华川村是临安区首个尝试这一改革的村子。今年6月,经村两委班子商议,华川村将农户的山核桃林亩(其中投产林80亩)实现经营权流转,由村集体成立专业的管理小组,实行集约化管理生态化经营。“8月初农户一般外出打工,我们的村干部就进城一户户签订流转协议。统一经营后,我们实现了张网采收和靶向性治病(干腐病、根腐病),既节省了人工,又实现了高产和生态安全。”
徐林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山核桃籽收购价25~30元/斤计算,亩产可收益1~0元。扣除生产成本(亩均元)和流转成本(亩均多元),每亩净收入~元。而在流转前,各家各户即使劳心劳力,每亩净收入也不过元左右。
华川村共户人,大多数人外出打工,平时呆在村里的多为老弱妇幼。以前,山核桃林每家各管各的,劳动力上常常顾不过来。现在,规模化经营不但大大解放了劳动力,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和集体消薄。今年村集体统一管理、采收的成本支出3.2万元,支付农户流转费用4.5万元,实收山核桃水籽公斤、干籽公斤,销售收入16万元(其中14.3万元已经入账),净收入达到8万元。
“现在,村里30%以上的农户都愿意将土地流转到村里。”华川村共有0多亩山核桃林,谈起未来,徐林平干劲十足:他谋划着把公司化经营引入村级集体的经营和发展,真正把村集体作为一个经营主体,立足本村实际开发经营项目,实现薄弱村的增收致富。
其实,农户将农田、茶叶、山核桃等资源委托村集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这种公司化经营在临安已不止一处。比如,年於潜镇光明村就尝试集体流转土地亩,建立起光明农场,推出了光明大米,一季水稻就获得了20多万元的经营性收入。在光明村的带领下,今年邻近的绍鲁村、潜东村也由村集体流转土地亩种植水稻,现已丰收在望,预计今年这3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20~50万元。岛石镇黄川村从茶农手中流转的亩茶园(一期)已投产运营,每年收益12万元。
另外,还有一些村集体组建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控股的经营管理公司或组织,统一开展物业经营服务,获得收益。比如,天目山镇月亮桥、潜川镇中间桥村等18个村,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采用物业化管理模式众筹清洁乡村、垃圾分类费用,平均每个村每年的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龙岗镇龙井村建成了与旅游景区配套的停车场,实行物业化管理,每年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昌化镇白牛村以“中国农村淘宝第一村”的电商品牌吸引全国各地来村考察培训,已获得培训服务费收入2万元。
培育美丽产业,首批村落景区见成效
相见村美景
云相见、相见茶室、杭州雨说十涧、杭州牙莫、杭州千寻……充满诗意的名字,给这些民宿装点上闪耀的光环。但百闻不如一见,当你真正来到海拔米的相见村,从相见茶室的室外平台俯望浙西大峡谷的秀美风光和云雾缭绕的别致山景时,你会觉得这里的风景才是真正的“此处独一份”。
相见村,临安的网红“民宿村”。走入相见村,一股文艺范扑面而来。低矮的房子、朴素的墙绘、毛竹的墙饰,还有弯曲的石路,仿佛都是儿时的记忆。自年云相见民宿开业以来,贪恋这里高山景致的背包客们就纷至沓来。如今,这个小山村已成为高端民宿集群的聚集地。
这里的民宿为何火?创意设计和概念的营造不可或缺,但实际上,相见村特有的景观资源才是核心。如何实现村集体来参与甚至带动全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年,相见村村集体以万元入股杭州临安相见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运作相见茶室,占20%股份获得收益。“这是我们尝试的第一步。”村支书洪明阳说。
年初,临安区部署开展村落景区创建工作。借着创建工作的开展,相见村村集体又有了创收的新思路。“我们与杭州临安相见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运作村落景区和民宿,村集体以资源方式入股20%,获得经营纯收入的10%,每年村集体预计可产出经营收入11万元。”洪明阳对未来满是憧憬。
近日,记者在相见村看到,在统一的规划下,该村的村落景区建设工程正在火热进行中。伴手礼店、蔬食馆、昌宁古道—相见道段……5月刚启动的工程,预计年底可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届时的相见村,将又是一番新模样。“道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和水源都是村里的资源。民宿赚钱了,村里也有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收益长久稳定。”洪阳明说。
据悉,经过近两年的创建,临安的村落景区已初步形成了个性化规划设计、社会化投资、企业化运营管理的新机制,通过自主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把村落景区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美丽经济产业,首批10个村落景区(涉及22个行政村)已初显成效,也为薄弱村提供持续发展之路。除了相见村外,太湖源镇白沙村成立太湖源头村落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已获得经营性年净收益59万元;指南村托神龙川风景旅游有限公司经营,年净收益50万元;清凉峰镇杨溪村利用本村的忠孝文化村落景区,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合作,每年获得经营收入6万元。
目前,临安第二批12个村落景区(涉及18个行政村)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通过3年努力建成30个村落景区,助推村集体通过经营村落景区实现增收致富。”临安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因村施策精准“消薄”
临安的消薄增收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因村施策,精准“消薄”,是主要原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清晰了解村庄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做到一村一策、因地制宜。
适合做大旅游的,比如相见村和天目村,先天丽质,拥有独特的风景资源;适合做大农业的,比如徐村和华川村,传统种植业方兴未艾;适合做大物业出租的,比如於潜镇自由村,改建农贸市场60间,出租5个获得租赁收入.08万元。
根据各村的实际,临安摸索出了集体“增收八法”,分别命名为:项目造血法、土地流转法、民房利用法、物业经营法、村落景区法、公司经营法、抱团发展法、基金运作法。临安的经济薄弱村大多地处山区,资源禀赋条件各不相同。像资源稀缺的岛石镇等偏远山区和扶持项目暂时无法落地的项目村,通过盘活临安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入股区级金控公司具体运作,为26个薄弱村每年实现保底分红5万元以上;而对那些因城市化推进而“一夜暴富”的“薄弱村”,则通过镇街融资管住、用好这些资金实现保值增值。
正因为因村施策,各村的“造血”功能才能被激活,村集体才能成为“造血”的主力,积极发挥作用。采访中,记者深深体会到临安村一级干部消薄增收的激情。不管是土地流转,还是公司化经营,村集体都成为乡村创收的经营主体,不可或缺。有干劲、有想法的村集体,也是创收成败的重要因素。
村强,则民长富;民富,则国久安。愿临安的消薄增收新路越走越宽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