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我国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该消息报道后,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对此,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白盖鸡油菌是鸡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武汉晚报)
严肃的科学议题,天然有着极高的专业认知门槛,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其大众传播的可及性。然而,在网络社交媒介勃兴后,“重大科学成果”,却频频窜上热搜,甚至成为一种类型化的流行话题。这一显著变化的背后,固然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信息涉猎广泛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显然还是移动互联网舆论场那种强大的“议程转换”能力。其核心逻辑,仍是娱乐化解构之后的社群狂欢。
作为一个新发现的物种,“白盖鸡油菌”所引发的热议,迅速被网友的“灵魂三问”所主导,也即“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对此,一些有识之士很是不以为意,摆出一副唉声叹气“怒其不争”之势,这实则也是大可不必。谁都知道,网友们的此番言论,不过是耍宝逗趣、玩梗找乐罢了。虽然是无聊的低级玩笑,但毕竟没有恶意。网上吵吵闹闹“要吃”,更多是局外人的起哄罢了,专业人士该研究研究,根本就互不妨碍。
对于科学新闻的戏谑化解读,素来是移动互联网社群的惯常腔调。“吃瓜群众”人畜无害,有热闹必凑、有热搜必追,就算是专业壁垒很高的科学议题,也能找到合适的切入口聊得热火朝天——“虽然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这份自降姿态、自我解嘲,本身就传递了“不要和我一般见识”暗号。对于“白盖鸡油菌”的诸般吃货之问,只是网络用户们对“最火热议题”神经反射式的回应罢了。这种即时输出的言论,不过脑、不走心,为的就是蹭个热度、消遣一番。
科研、科普以及科学新闻的大众传播,本身就各有各的范式。大众有凹“吃货”人设的权利,这丝毫不影响科研工作者的专业研究。谈论“白盖鸡油菌”,理应要包容各种讨论路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