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人的神仙日子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黄莺
一
临安青山湖街道研里村,50岁的沈海云坐在刚装修好没多久的民宿里,看着近在眼前的大山上风吹竹林,摇着扇子,感慨了一句:这才是神仙日子。
沈海云是土生土长的研里人,研里在哪里?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青山湖边,地图上不过是2.5公里的距离。沿着大路开车,只消10分钟的车程。
同样的10分钟车程,从研里还能到青山湖科技城。
闹中取静,说的就是研里。
在临安撤市建区后,确立了“两城夹一湖”的格局,湖是青山湖,一座城在湖西,是背负着千年历史的临安城,另一座在湖东,是代表着科技、创新创业的青山湖科技城。
研里的地理位置优越,离湖很近,走路就能到,离老城区18公里,离新城更近。
青山湖科技城,迎来的是创新之客。
客从远方来,临安已经在规划和建设滨湖新城迎接“客人”的到来,沿着湖准备打造城市客厅、滨湖天地综合体、青山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项目,让从五湖四海而来的人才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享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图:沈海云开的民宿)
同样地,有远见的临安人也看到了家门口的机会。
3年前,走南闯北的沈海云回到了老家,做了一件大家都想不到的事情——租下村里一幢光绪年间的老房子,雇来了老木匠人,足足装修了21个月,开起了这家只有5间房的民宿,云川阁。有客人的时候,客人住,没客人的时候,自己住。
能在家门口赚钱,谁愿意出门奔波?
科技城引来新的企业、新的技术、新的眼界,“崭新的城”背后,意味着更多的人、更宽的路,和更多的机会。
二
这个时代,山,不再是屏障。
但曾经,青山湖畔一重又一重的山,阻挡了山里人想要走出去的脚步。
在沈海云的记忆里,自己13岁时就已经下地干活,赚工分养活自己。一家人一年到头赚来的钱,还是不够沈海云兄妹三人读书。
当年他们家的地分在了曹家山的另外一边,每天上工都要翻一座山。山不算高,但是单程走走也要25分钟,挑肥、收谷子都得用扁担挑着物资翻山。
一直到后来,为了解决村里人的家和田隔着一座山的问题,研里村雇人在山下开出了一条东郊岭隧道。这是上世纪60年代人工开凿的供人通行的小隧道,长不过多米,宽度还不够一辆汽车通行,但是对于沈海云和村里人来说,隧道通畅了,每天去上工就少走了10多分钟的路,更重要的是,物资和粮食不用再一担担地挑进挑出,而是可以使用独轮车了,效率高了四五倍。
山,不再是阻碍,便显得特别可爱。山上的土地多,和现在遍山的竹林树木不同,40多年前,研里周边的山上是茶田,还种着土豆、玉米、花生。稻田里种的是口粮,而山上能提供的额外出产能为家里赚“零花钱”。
如今封山育林多年,茶田早就藏在林间,成为当地人的秘密花园。
秘密花园何止这一处。
沈海云说,他的民宿里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是带着客人去山上看银河,热闹的城市就在脚下,而头顶还是小时候那个天空。
没有西湖美,没有天目山幽静,可沈海云还是最爱研里,因为这是自己的家乡,因为这里有山水的宝藏。
(图:带客人去山上看银河。)
三
青山湖畔的宝藏,古时就有人慧眼识珠,晋代郭文在此处隐居,“种菽麦,采竹叶木实”,除了盐之外都能自足。而如今,更是藏不住。
胡清青,曾在杭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如今是青山湖爱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年过三十,她不仅在青山湖畔开始了创业之路,还把家也安在了临安。
重新创业,是被美食诱惑的。她当年第一次吃到“红美人”,入口即化的橘子惊艳了她,被合伙人“诱拐”来种橘子,在各处找地建农场的时候,看上了青山湖边这块山坳间的地。
够大。
青山湖边的空气够好,水源够好。
离青山湖科技城够近,未来的客户就在眼前。
三个理由,让爱媛农业在青山湖的南岸,横山脚下扎了根。两年生的“红美人”苗已种下两年,多亩的橘子树开始挂果,今年秋冬天就可以迎来第一个采摘季。而另一边的杨梅林还在成长中,满眼绿色,要等到曾几笔下“火齐堆盘更有香”的时间,大概还有两年。
市面上最便宜的收购价每斤22元,这样贵的“红美人”,到底需要什么价位才能进园采摘?第一年的天气如何,会不会冻坏橘子?做农业靠天吃饭,胡清青对即将到来的第一个采摘季还是有些紧张。
跑到大山里做农业这件事,一开始家里人挺反对,毕竟原来踩着高跟鞋进出高档写字楼,现在换上球鞋踩着泥。家里的老人尤其想不明白,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大城市工作,孩子怎么又跑回村子里种田了。
但是来了几次,老人们也爱上了胡清青的农庄,春天有艾草,夏天自己种的西瓜鲜甜鲜甜,秋天等着丰收,还有冬天,就是农闲了。
等将来城际铁路开通了,就更方便了。这让胡清青对农庄的未来更有信心,交通便利,环湖绿道开通,都是会增加客流的利好消息。
四
山是坐标,水是生机,路是人们走出去的希望。
那会儿研里村旁边只有一条路,就是老的02省道,从杭州到临安县城。沈海云喜欢跑到山上看经过的车,等上半小时才能等到一辆车开过,有可能是载满人的客运汽车,也有可能是装满了货的大卡车,小汽车在当时还很稀奇,要是哪天看到一辆小轿车,他能兴奋上一个月。
02省道早成了过去,S省道和杭瑞高速相续开通。
沈海云后来走了出去。年,他做了一名运货司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多青山镇的人都开了大货车,整个临安的大货车,四分之一的司机都来自青山。他猜测大概是青山的地理位置好,看着四面都是山,但是哪里都有路,去安徽、江苏都很方便,近20年时间,他几乎全国各地都跑过。如今沿着路他又回归家乡。
跟着路走进来的还有胡清青这样来创业的人。胡清青说,当时她能看到如今农场这块地,也多亏这块地靠近杭瑞高速,当时她在路上,一眼望见。
山水还是坐标,科技成了新的生机,而沿湖修起来的一条条路,不仅连接了城与城,也让人们又沿着路走向青山绿水之间,安居乐业。
五
日子和美,生活惬意,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最明显。
家住大园新城的董亦民和老公赵维校,是当年环湖农业与如今青山湖科技城发展的亲历者。
已经72岁的赵维校对青山湖的称呼是“水库”。夫妻两人当年住的地方叫“大元里”,正在青山湖靠下游的地方,是水库的受益村。他们记得当年水库建成后,村里的田就没有担心过旱和涝。
后来,她家起了两层楼的小楼,光院子就有多平方种满了花;再后来,为了青山湖科技城的修建,家里拆迁了,搬进了如今的大园新城。
高楼间,隐约看到一棵百年大树,这棵树当年在大元里的村口,现在立在小区的入口,继续守护一村的人。
如今,山已通达,湖岸边勃勃生机,城的模样更是日新月异。
是谁,造就了如今的青山湖乃至临安?
我想,这是山、湖、城之间的互相成就,是这一方山水赋予了人们以淳朴、勤劳和灵气,而这里的人们又在数十年的时光里,改变了山、湖和城,为自己创造了眼下的美好生活。
(部分图片感谢临安区委宣传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