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良渚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年代为距今~年,持续发展约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目前共发现了个遗址。
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虽然如此之广,却存在着一个“C位”,即良渚古城遗址,乃是良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年。
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素来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家乡杭县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年代中期以后,良渚古城遗址又先后发现了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的四周还有一圈环绕的城墙,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从而确立了良渚文明;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不过,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良渚古城遗址还存在着不少未解之谜,但它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系列遗址、体现用玉制度的精湛极致的良渚玉器等4类主要人工遗存,证明其是太湖流域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正所谓“追根溯源”,只有知道根在哪里,你才能知道从哪里来,最终要去往何方。良渚古城遗址就相当于文化之根,自带神秘光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城址乃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脉围合,长命港、钟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过这片城址,山环水绕,堪称风水宝地。
城址空间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结构,自内而外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组人工营造的遗存组成。
宫殿区包括位居内城中心的莫角山台地及其南侧的皇坟山台地、池中寺台地,三处地势最为高爽的台地曾是良渚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其中,莫角山台地整体呈长方形覆斗状,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面积约30公顷,台顶与周边稻田的高差为9~15米,其主体部分主要为人工堆筑而成,堆筑的土方总量约万立方米。
内城由四面的城墙围合,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总面积约公顷。
内城除了位于中心的宫殿区外,还有着20多处人工营造的台地及纵横交错的古河道等遗存,既有反山这样等级无与伦比的贵族墓地,也有钟家村台地这样包含手工业作坊在内的居址。
外城位于内城外围,面积约公顷,由17处断续分布的人工营造台地构成,属于“平民集中地”。
纵观整个城址,台地的堆筑高度由内而外逐步降低,显示出一种等级依次递减的态势。很显然,良渚先民在规划修筑古城时,对所有区域都进行过统一的布局和精心的规划。
岁月是神奇的魔法师,将遗迹变成永恒,一千年,一万年,满世界只有风的声音,裹着遥远的记忆,续写不灭的梦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