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胡静漪通讯员陈夏
最近,浙江省实验室大家庭喜添三位新成员:白马湖实验室、东海实验室和天目山实验室。
其中,聚焦能源与碳中和的白马湖实验室,由一家省属国企——浙江省能源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白马湖实验室正是这样一个创新联合体,它由链主企业牵头,以应用倒逼研究,天然具备知识产权转化的快速通道,可以无缝串联起产学研链条。
在“双碳”背景和能源保供的大环境下,这家“创新联合体”式的省实验室,将会迸发出怎样的能量?
瞄准三大未来领域
白马湖实验室坐落于杭州市滨江区白马湖畔,这里依山傍水,非常静谧。
按照“一核多点”布局,一期实验室总部基地已经落实土地亩,最早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此外,还规划在萧山、长兴等地建设分中心,五年初步预计投入85亿元。
据实验室筹建处主任陶晓东介绍,实验室将向着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耦合、太阳能转化及催化、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三大领域发起技术攻关。
具体做些什么?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液氢制备/储运及加注关键装备等10项以上重大技术成果,大型安全环保型储能电站、规模化碳捕集及利用等5项重大示范工程,都是能源生产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的“利器”。
“两年见成效、五年出成果、十年树标杆”,为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实验室的任务可谓艰巨。不过,这些目标并非好高骛远。
在技术储备方面,浙能早就有不少“囤货”。比如在氢能领域,此前与中国航天院所合作重点研发项目,其氢液化系统已获得国家首台(套)认证;在新型储能电池领域,水系锌(离子)储能电池,已进入中试生产和示范项目阶段。
浙能集团组织专家检查氢液化系统冷箱集成进展情况。
在科研合作方面,浙能和浙大也是“老朋友”。“从年开始,我们有十年的战略合作,搭建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陶晓东说,双方共同研发的超低排放系统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正是如今的白马湖实验室主任高翔院士。
攻关清洁能源“卡脖子”技术,在经济大省、能源小省浙江,能源领域将迎接更绿色的未来。
首批科研人员已就位
那么,这家高大上的省实验室,目前建设到哪个阶段了呢?
涌金君了解到,最近白马湖实验室的首批科研人员已经到位,他们多从浙能集团、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单位移(兼)聘而来。
在氢能储运研究所,6名科研人员从浙能技术研究院转来,他们的学历均在硕士及以上。
刚进入浙能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站时,厉劲风是唯一的低温领域人才,如今有了更大的平台、更充分的资源,他回想起大学时代的专业情怀,“未来可以一心扑到科研工作上,实现我的专业价值。”今年面临出站再择业,他已决定继续留在这里,参与液氢领域科研项目。
同样结缘于此前合作,浙能技术研究院引入了航天低温推进剂方面的专家,他在液氢领域有数十年的研究积累,为技术装备国产化做出诸多贡献。去年,他带领院内的青年研究员,共同编撰战略建议书、整理申报材料。
如今,实验室计划实施“首席科学家”执行制,这位专家也转入到实验室,成为氢能团队“首席科学家”。“有科研底蕴深厚的大师来组建专业团队,立足点更高、方向感更稳。”厉劲风说。
在管理机制上,实验室主张长周期评估考核,“不唯论文影响因子与发表数量,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