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名列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戎马一生,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立下了名垂军史的战功,曾被刘伯承元帅誉为“百战百胜将军”,还被不少军事爱好者称为“战神”。
但与其赫赫战功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粟裕将军的性格却极为沉稳内敛,做人非常低调谦逊,曾留下“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美谈,颇有古代儒将之风。
可以说,无论是在什么年代、身处什么位置,粟裕将军总是保持着极为低调的作风。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粟裕曾有一个略显张扬甚至“顽皮”的举动——在一次打败敌军后,竟以不无戏谑的语气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敌军高官,气得对方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样的做法在粟裕一生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堪称绝无仅有。
那是在年1月,为了在浙西站稳脚跟,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率部向天目山地区进军,打响了后来彪炳军史的天目山战役。
当时的形势是,日军在沿海地区派驻了重兵,新四军要想在天目山开辟根据地,还需要过国民党顽固派这一关。
当时皖南、苏浙一带均属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是顾祝同。此人上台后,一直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甚至与日伪军勾搭在一起,将新四军视为共同打击的对象。
“宁可让与日军,不可让与匪军”,这句毫无廉耻的口号足以说明顾祝同等人有多么反动。
通过对日、伪、顽三方敌对势力及我军自身情况的深入分析,粟裕认为:我军要在天目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必须先夺取莫干山,站稳脚跟后再逐步向东发展。
但在部署兵力时,粟裕考虑到日伪军、顽军之间既矛盾斗争又默契反共的复杂形势,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做了预案,将军区的三个纵队分别部署在不同位置,成遥相呼应的掎角之势,有比较大的作战弹性。
2月10日,第一纵队在王必成率领下,按照粟裕的指示,一路进击,夺取了德清、武康两县后,全部推进至莫干山。
正如粟裕所预料的那样,我军采取行动之后,顾祝同就再也坐不住了,调集第二十八军六十二师、浙江保安第二团、忠救军和挺进第一纵队等多路部队,在爱将陶广指挥下,迅速向莫干山一线靠拢。
顾祝同在电令中再三叮嘱陶广,必须迅速歼灭这支新四军,“毋使坐大”。
2月12日,陶广率领兵力约为我军五倍的部队,向新四军三纵七支队发起突然袭击,并宣称只用两天时间消灭七支队,断掉一纵的退路之后,进而歼灭一纵。
粟裕对此显然早有准备,他当即命令陶勇率三纵全部出击,同时电令一纵回头向西,越过莫干山,切断敌人缩回天目山和孝丰城的退路,与三纵合力夹击敌人。
一纵和三纵在王必成、陶勇两员名将的指挥下,都打得非常顺手,完全实现了作战目标。
顽军苦攻三纵七支队四日未果,又得知一纵赶来抄了后路,顿时斗志全失,纷纷仓皇退却。敌人一退,我军攻得更猛,一纵与三纵从不同方向夹击敌人,不仅重创敌人,还顺势夺取了孝丰城这个战略要地。
各部正准备全力追击敌人时,粟裕却并未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冷静地下达了结束第一次天目山战斗的命令,从而为新四军南下后第一次自卫反击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经清点战果,我军共毙、伤、俘敌多名,还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主要包括:3门迫击炮、多支步枪、12挺重机枪、30挺轻机枪、14挺汤姆枪……
拿到这份战果清单后,粟裕为了打击敌人的气焰,决定来一招“杀人诛心”,竟亲自提笔给顾祝同写了一封颇具戏谑意味的感谢信。
他在信中写道:“卑职(注:按级别来说,顾祝同确实要高多得多)率师南下抗日,正缺武器弹药(注:这的确是新四军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承蒙你慷慨解囊,解我燃眉之急,真乃雪中送炭,我等万分感激。”
粟裕还将抓获的俘虏人数和缴获到的武器名单一一标注在信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顾祝同的“衷心感谢”。
在信的末尾,粟裕写的是:“武器多多益善,若你方愿意继续送来,我方一定来者不拒……”
如此文雅的措辞,却满是对顾祝同的戏谑,充分展现出战神粟裕罕见的“粟式幽默”。
据说,顾祝同还真收到了粟裕这封“言辞恳切”的感谢信,只是他看完信的内容后,却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或许正是由于受到这封感谢信的刺激,顾祝同在一战天目山失利后,又分别在当年3月和5月两次对新四军发起猛攻。
粟裕果然“来者不拒”,率领苏浙军区部队连续挫败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顽军,将顾祝同这位素有“不倒翁”之称的国民党名将彻底击败。
这就是名垂军史的“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
参考史料:《新四军征战纪实》、《新四军军史珍典》、《新四军发展史》、《粟裕传》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