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櫪(艺术家、考古研究者)
——原创作品
咏天目窑
天目山上窑址密,世传天目始东瀛[1]。
加藤四郎学陶艺,濑户烧成数百赓。
淤潜修禅天目寺,传承古法耀门庭。
磨石熬干资源富,劳作辛勤技艺横。
铁骨白胎灰色调[2],兔毫玳瑁绞胎瓶。
油滴钧釉湖田式,窑变天成本土耕。
西北东南溶此地,各窑工艺显峥嵘。
临安田干原窑址,天目窑名最本型。
吾欲评说天目类,谁人相信水银凝[3]。
人间历史难评断,怎敢随便断古名。
注:[1]“天目”一词源于日本,日本人把中国古代黑釉作品称作“天目釉”,源于唐宋时期日本来天目山礼禅僧众,带会日本的茶具大都是当时流行黑釉器,故日本人称这类黑釉器为“天目釉”。
[2]天目山的瓷土非常丰富,有烧造黑铁胎的、白胎的及灰胎的原料。
[3]“水银釉”没有人听说过(笔者将其称为“水银釉”),但是在天目窑却是生产过这种被遗忘了千年的特有产品。
近几年热度较高的“天目盏”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的眼球,“天目盏”一词源自日本,为什么叫“天目盏”呢?众说纷纭,而天目盏所指的确切意义又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日本人起这么个名字呢?我们还是从源头说起吧。
浙江省临安有座山曰“浮玉”,山上有两个湖,人称“天眼”,分左右目,有“龙源”之称,“天目”由此得名。天目山上有两座古老寺庙,一座“天目寺”、一座“禅源寺”。《太平寰宇记》云∶「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广五百五十里。」天目山佛教开山最初为晋代竺法旷法师,东晋名士谢安为吴兴太守时,特来「展敬」;简文帝遣堂邑太守「诏问起居」;孝武帝「要请至京,事以师礼」。唐代名僧慧琳法师入天目二十馀年,讲训僧徒,著名诗人白居易「至院稽问佛法宗意」。洪禅师在经历了唐朝会昌法难之后,于大中初年「复僧服,乃还天目」。吴越王钱镠在年轻「应募为军」时,洪曾对他说∶「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钱镠任杭州牧时,「见佛跪拜」,这和吴越建国后崇奉佛教大有关系,宋朝有无门慧开禅师曾经驻天目莲花峰下。细查天目寺已经无处寻觅,只剩下民间传说的一口天目寺井,
1:天目寺古井
这口井是当年寺庙饮用的水源,相传加藤四郎卫门景正年在此学陶艺,年回国,在尾张濑户村试烧成功,遂以濑户烧闻名于日本,成为日本制瓷器之首创者。天目寺虽然早已不存,但坊间的故事依然相传。这就是天目盏一词来源的根。另一座禅源寺开创者为玉琳国师(-),名通秀,俗姓杨,江苏江阴人,在宋代尚无创建,故不在其内。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天目山上有没有窑址呢?根据近年来的资料显示,天目山上不仅有古窑址,而且还是成片的古窑址群,目前探知的据说三十几个,据推测应该有近百座古窑址,而且产品极为丰富,据当地采集到的残片推断,当地的烧造估计可以早到隋(?)、唐,一直延续到明代,有千年以上的烧造历史,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没有开发、挖掘的古窑址群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如果经过正式的考古挖掘,相信对天目盏的正确解释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这里我们先就已收集到的一些零星碎片大体分析一下天目窑都有哪些产品,那将是一个震撼性的、颠覆性的热点。
一:天目影青
二:天目吉州
三:天目油滴
四:天目窑变
五:天目磁州
六:天目官釉
七:天目耀州
八:天目仿定
九:天目水银
天目窑遗址群位于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山,大体推测应该是最少有九至十三世纪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於潜镇的敖干水库(很可能水库下面是比较早期的遗址堆积)、田干、俞家山、松毛坞等地方,总面积至少六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窑址以敖干水库附近区域分布最为集中,且产品种类众多,制作精粗兼备。
我们先从烧制的青釉、青白釉说起,我们对景德镇的影青瓷都比较熟悉,但是没有人知道天目山也生产过极为精美的“影青”瓷,我们从当地的古老建筑上也可以看到盖房子用的泥土中含有大量的古陶瓷残片,
2:天目山古老的建筑土墙
当地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资源、含铁量极高的红土矿,又有大量的绿植和水资源,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多少代人的辛勤与努力,也创造出了极为难以置信的绝世制作,这里先谈谈天目山的青瓷,天目山的青瓷最早很可能是受到越窑青瓷工艺的影响,烧造一些比较粗质的青瓷产品,至于始于何时?现在尚不可以断定,有可能从隋代就已经开始了烧造(有待正式考古挖掘来验证),目前发现的当地青釉玉璧底碗应该是晚唐的青釉碗,但是没有达到磁化反应的高度,所以不能叫“瓷器”,只能叫带釉陶器,胎釉脱离现象可以明显地说明该器物没能达到“磁化反应”生成“瓷器”,不是说它的温度不够高,而是没有达到烧造“瓷器”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先决条件1:高岭土,2:度高温,这是由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基本物理反应。
3:晚唐青釉玉璧底碗
至于影青型青白釉瓷始烧于何时尚不能过早下结论,但是宋代的产品已经是非常经典了,我们从目前发现的两件天目窑影青作品看,十有八九的人们会当成景德镇的产品,我们在没有发现原始残片的时候也曾怀疑过,但是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了足够的第一手证据-残片,
4:敖干水库附近窑址堆积层
5:敖干水库附近窑址堆积层
6:敖干水库附近窑址堆积层采集的瓷片
出土的影青型青白釉残片的胎土、釉质都极具景德镇宋代影青瓷器的特点,背面的窑渣可以证明了它的身份,那就是当地的产品,而非景德镇传入的产品。
7:敖干水库附近采集到的天目窑影青型青白瓷残片、粘连的窑渣
瓜棱腹执壶如果不是在天目山一带发现的话,一般也都被认为是景德镇的影青执壶,这种胎釉与景德镇的高档影青极为接近,由于当地的高领土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天目窑影青瓷可与景德镇比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8:天目窑影青釉瓜棱腹执壶
9:天目窑影青釉瓜棱腹执壶底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景德镇影青瓷的烧造工艺,比如景德镇的垫烧工艺,看看景德镇的影青圆器、琢器的底足,景德镇的影青器物的垫烧工艺基本上碗盘使用小支柱垫烧,或者细砂垫烧,大件瓶类用带含铁量高的五块垫饼垫烧,与天目窑的三点支烧有所不同,虽然胎釉的直观感觉相差不大,但是经过进一步的细致研究还会发现跟多的细微差别。
10:景德镇青釉圆器、琢器的圈足
据说是田间干活的农民在除草时拾到的天目窑影青釉印连生贵子的粉盒,其制作的精美程度也非同寻常,莲塘之中一个胖胖的娃寓意“连生贵子”,这就是宋代写实风格的生活场景,在女人使用的粉盒上装饰着这种图案也是可想其寓意。
11:於潜地区田间拾得的宋代天目窑影青瓷盒
更为惊喜的是这件天目窑影青瓷盒不仅胎骨细白,磁化程度极高,而且釉质细腻滋润,微微偏蓝的纯净釉质,更有甚者,这件天目窑影青瓷盒子的盒底还清清楚楚印着“吴家盒子记”,这明显是一家比较有名的盒子制造作坊的标记(品牌),由于它的工艺技术达到了当时领先的地位,创造品牌效应也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12:於潜地区田间拾得的宋代天目窑影青瓷盒底款
过去见过宋代湖田窑的有“张家盒子记”,安徽修公路出土宋代绞胎“孙家盒子记”等,大凡带有品牌标志的器物应该都是当时制作精良的产品,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对比一下湖田窑盒子的工艺与天目窑盒子的工艺差距,首先湖田窑的盒子不是用三点支烧工艺,只是垫烧,而天目窑的影青瓷是三点支烧的工艺,而且胎骨的纯净度更为干净细白,可以看出天目窑的自然资源很可能比景德镇湖田窑地区的原材料要好,或者是在工艺上更胜一筹。
13:宋代湖田窑影青印花瓷盒子
湖田窑的盒子产品比起天目窑盒子的产品质量上有很大的差距,或许我们以往认为这类带品牌标志的盒子都是湖田窑的产品,当我们发现了天目窑产品时也非常惊讶,或许有一天我们发现被证实这类高端的品牌都是天目窑的代表性作品,而我们过去是被误判了呢?
14:宋代湖田窑影青印花瓷盒子底款
每周二作品网络转载分享~
每周五原创作品更新,敬请期待~
往期作品查看:家櫪的头条
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我们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赞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