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门外的林荫道两旁,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柏油马路边的悬铃木高矮大小基本一致,颇似荷枪实弹的卫兵,可惜枯叶早已凋尽,光秃秃的枝条在寒风中微微颤抖,令这森严气氛中饱含着凄凄惨惨的味道。
突然,大道上车声隆隆,黄尘滚滚,几辆摩托车风驰而过。摩托车队过后,是一串豪华型轿车,其中一辆黑色防弹车格外醒目,其两侧是骑摩托的武装宪兵。
这一显赫的车队拐了几个弯,在四方城过去数百米处进了蒋介石的东郊别墅。别墅的琉璃瓦在明亮的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别墅又称美龄宫。
高级黑色防弹轿车沿着柏油路爬上山坡,直到美龄宫门前才停下。蒋介石披着一件黑色斗篷,愁容满面,默默地走下轿车。
蒋介石在这里召集何应钦、顾祝同、宋希濂、汤恩伯、参谋次长林尉、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和蒋经国等开会。蒋介石安排这次会议,原是研究如何调动白崇禧的50万大军去蚌埠,会同杜聿明集团,刘汝明、李延年兵团,汇成百万大军,与华东、中原野共军决战的。
但是,战局发展太快,特别是听到新华社广播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之后,蒋介石感到大事不妙,忙发电去试探杜聿明,表示“日内派机接弟回京治疗”。
见到杜“誓为钧座效忠到底”的回电后,蒋介石才稍感放心。然而很快与杜失去联系,恐怕是难逃厄运了。
另一方面,白崇禧坚决不肯率军过江,只愿将宋希濂兵团调去。宋兵团本来就是蒋派去监视白崇禧的,如将宋兵团调往蚌埠,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弄不好,固守江南半壁江山者不是他蒋中正,而是白崇禧了。
几经密谋,蒋介石和国民党统帅部采取了全面调整的措施:命令汤恩伯从速筹组京沪杭警备总部,调集兵力,布置长江下游江防守备。将淮海战场幸存下来的沿淮守军步步南调,以加强京畿外围的防御实力,确保东南半壁安全。
利用“和谈”争取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在长江以南重新编练个师,计万人,其中包括重建在淮海战场被灭的各军、师,以便长期坚持战争,伺机“恢复失地”。撤销徐州“剿总”,刘峙无德无能,贻误战局,调任战略委员。
蒋介石对这个方案是满意的,他还亲自加上一条“着速厚慰杜聿明等被俘将领家属”,以求安人心,鼓士气。
总之,蒋介石政权活像一头受了伤的野兽,正在舔着伤口的血污,喘息着,争取养好创伤,再向人民反扑。可是已经迟了,历史已经不可能再给他机会了。
粟裕对长江并不陌生,他曾经率部初下江南,韦岗伏击,智歼日寇;他也曾渡江东进,决战黄桥,令日伪丧胆;他又曾临危请命,主动率师下江南,大战天目山,名震江南;他还曾渡江回师,直指苏中,七战七捷,写下了解放战争初期的光辉篇章。
但是,具体地考虑带领十万以上大军渡江作战,还是年1月28日,接到军委电报,要他率一、四、六纵队,渡江南下,直捣赣浙之时。
当时他曾派出一个加强营,带了40挺轻机枪和全部美式装备,还派了多名干部前往皖南,开展侦察与群众工作。又请中原局派出大批干部在皖江地区和含山、和县、巢湖地区工作。以后又派出十个营,组成以孙仲德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的先遣纵队,并随带部分地方干部南下江边工作。要求他们在江边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调査研究,对长江渡口、水文、地理以及相连的湖河港汉作了详细调査,绘制了地图。
与此同时,他又请东北代为购置大批引擎,以将民船改为机帆船。后来,中央采纳了粟裕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最佳方案,十数万大军虽未先遣渡江,然而,这些先期工作,无疑对百万雄师过大江起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和海州地区进行整训。此间,全面部署了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兵团为单位,组织军、师干部率领侦察队先期赴江边侦察,了解情况。
在此期间,还遵照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指示,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一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
整编后的第三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第七兵团司令王建安,政委谭启龙;第八兵团司令陈士榘,政委袁仲贤;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政委郭化若;第十兵团司令叶飞,政委韦国清。将纵队改为军,如一纵为二十军,二纵为二十一军等。每个兵团下辖四个军。另外,特种兵纵队直属野战军。
同时,淮海战役总前委仍然行使渡江作战的领导职能,邓小平、陈毅在合肥全面指挥二野、三野,主持全局。二野工作由刘伯承司令主持,三野工作由代司令代政委粟裕主持。
各兵团于3月上旬先后到达渡江作战的出发位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具体准备。各军均派出了侦察中队,过江对南岸进行实地侦察,并在南岸与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建立了隐蔽的点线联系。
粟裕主持下的第三野战军至3月底,已收集到各类木船八千多只,自制了一批汽船和运送火炮、车辆、骡马的竹筏与木排3动员了近万民船工,从部队挑选和训练了数千名水手,满足了载运第一梯队的需要。
为了提高船工参战积极性,召开了船工誓师大会,会上宣读了由粟裕签署的《船只损坏赔偿办法》和《船工伤亡优抚条例》。与此同时,军民共同进行渡江作战的技术和战术训练。
4月1日,粟裕和张震即率三野机关,从蚌埠出发,冒着绵绵春雨东移,于4月5日到泰州以南的白马庙。
次日,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下达了总前委拟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以二野第三、四、五兵团共28万人组成西线作战集团,由刘伯承指挥;三野第七、九兵团共30万人组成中线作战集团了三野第八、十兵团共35万人组成东线作战集团,粟裕负责指挥中、东线两集团作战。整个战役大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渡江展开,割裂包围敌人;第二步是控制浙赣线,切断敌人退路;第三步,分歼被围之敌。
粟裕在会上布置各军的具体作战任务,回答了各级干部的提问。会后,他又亲自找十兵团司令叶飞、政委韦国清谈话,告诉他们:“你们兵团从靖江西侧渡江,对岸即敌江阴要塞。根据华中工委陈丕显、管文蔚同志报告,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工作,要塞已被我地下党员唐乘琳、吴广文、王德琳等控制,要塞司令戴戎光已被架空。”
“前些日子,华中工委已派吴铭同志过去,接着,华东局社会部又派第三室科长王征明过去具体掌握。华中工委已命令他们,努力作好迎接你们渡江的准备工作,到时率部起义,配合你们行动。”
“这是华中工委转来的敌人在京沪沿线军事部置,江阴要塞兵力火力配备,弹药储量等等详细材料。我已命令陈丕显、管文蔚同志将要塞的关系转给你们,以便直接联系,你们立即回去,与陈、管好好商量一下。注意,要绝对保密。”
送走叶飞、韦国清后,粟裕又找七兵团司令王建安和政委谭启龙谈话,他说:“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镇江与我华中工委取得联系。陈丕显、管文蔚同志已做了一些工作。”
“林答应我军小部队过江,他们佯装不知;大部队过江时,即挂白旗起义。这是他通过华中工委转来的敌海军江防情况和英美军舰动态,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林遵的第二舰队现已移至南京以西江面,你们兵团就在那一带过江,你们要密切注意这个动向,把工作做好。”
各兵团、各军负责人回到部队,立即抓紧行动,扫除敌设置在长江北岸的各桥头堡。真是,万船待发,三野65万大军,即将向长江南岸,自江西湖口至上海约公里地段内,向汤恩伯的45万精锐三师发起猛烈攻击。
但是,事情又起了变化。由于淮海战役的惨败,蒋介石在内外压力之下,宣告“因故不能视事”而“引退”。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以中共所提的八个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这样,渡江的日期就不得不推迟。
粟裕认为,蒋介石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蒋也仍在幕后操纵着部队。因此,他一再命令,切不可有任何松懈,要作好随时渡江的准备。
4月10日,军委发电报给总前委:“和南京代表团的谈判已有进展,可能签一个全面和平协定,签字时间大约在4月15日左右。如果此项协定成功,则原先准备好的战斗渡江,即改为和平渡江。因此渡江时间势必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关于江水情况究竟如何,推迟渡江有何不利,望即告,以便决策。”
粟裕闻讯,立即进行了紧急研究,并直接向军委汇报了看法:“我不知道李宗仁签字后能否统率蒋军,其内部会起何种变化,如协定不成再行渡江,则镇江下游较为困难……如仍需强渡,则依原定时间为好,或将重点置安庆、南京段,江阴下游实施佯渡,但如此不易截断敌向沪杭退路。”
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当日刘伯承也向军委建议“按原定时间渡江为宜。”在合肥的邓小平、陈毅认真研究了粟裕与刘伯承的意见后,以总前委的名义向军委提出:“先打过江,然后争取和平接收”的建议。
4月11日,军委电复:“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15日渡江推迟至22日渡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