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0.html

  泰州古称海陵,已有多年的建制史,其实早在海陵城之前,这里就屹立着一座西周古城,它就是位于泰州姜堰城北的天目山古城。

天目山

  邱聚土厚,水甘迥异,自古就被誉为“古地钵福地”(宋·胡昉《天目山记》)。

北宋

  天目山曾作为海陵八景之一,被称为“天目晴岚”。熙宁元年(),北宋诗人李师中赴任泰州时写下《天目山》的景况:“丹井金龙藏洞府,杞丛苍犬荡霞扉。”

南宋

  文天祥途经泰州时,也看到过这座“山”,并在《泰州》一诗中写道“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明代

  这座“山”已颇具规模,据《万历泰州志》记载:“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乡人凌儒《天目晴岚》赞誉它是“形胜东来第一山”。

关于天目山名称的来历

天目山得名与二井有关

  因它两口形如天的一双眼睛,故被称为“天目山”。这与史书上记载其“形为覆钵,上有二井,相对如目,故名‘天目’”相一致。

  据明万历《泰州志》记载:“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昔王仙翁(王冶,晋代道士)尝隐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似天的一双眼睛,因此得名“天目山”,成为古海陵名胜之一。

天目山的传说故事

  成串的故事与天目山的两口古井连在一起,天目山因此也成为人们心中的神仙岛。

  被道家称为“海陵十仙”之一的王冶在此隐居后,炼丹存神,历经宋、齐、梁一百多年。王冶在得道升天之前,暗藏了许多宝物于这两口井里;他的徒弟王妙行,是天目山草莽间的五色鹿所生,被称之为鹿女,也投藏不少宝物于井中;南北朝时,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立为太子后,也曾来天目山观井致礼;而北宋神宗年间的发运使蒋之琦来天目山拜谒时,从井中挖得了许多鹿角、金龙和玉璧。

天目山的历史遗迹

  天目山历经数千年风雨,深藏着丰厚的历史遗迹,却长期不为人知。

上世纪70年代以前

  天目山四面环水,几乎与外界隔绝。后来,人们搭起一座竹桥,登上了这座小岛。由于岛上曾有神仙居住,又有名人赋诗,且环境清幽,少人行迹,故而这块风水宝地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一处胜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

  人们在天目山一角发现汉代和宋代墓葬,并出土了两汉陶器和铁剑、铜镜、五铢钱、北宋政和铁钱等文物。但这些零星的发现并没有引起考古工作者更多的注意,最终与西周古城擦肩而过。

  那个冬天,在天目山县生产资料仓库平地上挖到许多陶片与兽骨,西周古城的秘密才渐渐被人发现。一座埋藏多年的西周古城就静静的沉睡山下。

天目山古城遗址

天目山古城遗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椭圆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约米、东西约米的护城河道。外城里包着一座内城,其东西约70米、南北约55米,面积约平方米。

  这座古城非常坚固,据考古人员讲,植物的根须也不能钻入城墙中,显示了天目山古城超高的建筑水平。依着城墙顺势而下的排水沟,无论占地和宽度,无论底角和坡度,无论走向和高差,均独具匠心。

  西周古城在时代上早于常州淹城遗址(约年前),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期吴国向往中原、向北发展的要道中的一个城堡,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发现文字。但它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西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城址。

天目山西周古城的衰败

  西周古城的衰败,可能与文献所载吴国灭邗的史实有一定联系。

  根据史料记载,可推知泰州这一时期的大环境:周武王十二年(约前)灭商。次年,大封诸侯,以其子封邗(扬州),称“邗叔”。泰州地区属邗国。

  当时的邗国范围北至淮水,南至长江,东至黄海,西至群舒、英、六等方国(即庐江、六安一带)。

  西周末年至春秋初期,曾发生“吴邗(干)之战”,结果邗国被江南吴国所灭,邗国历时多年。泰州地区遂属于吴国(前12世纪-前)。

  在天目山出土的遗物中,一柄铜刀的问世,正向人们昭示着远古的秘密。

  位于古运盐河畔的天目山西周古城也许正是经历了这次战火,被毁于一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