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两山论”提出15周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五年来,这一理念以浙江为起点,在整个华夏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

提起浙江,一幅山清水秀、民康物阜的美丽乡村画卷便在人们脑海中徐徐展开。

十五年,从开山挖矿、四处污染、劳力外出,到竹海延绵、绿水潺潺、百姓富足;从关停矿山到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绿水青山”亦能“淌金流银”。

余村今昔对比。安吉宣传部供图

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用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上了鲜活的注脚。

安吉宣传部供图

但浙江的美丽乡村又岂止有余村。余村之外,还有众多小村庄散落在浙江的土地上,星星点点、熠熠生辉。

浙江优美生态环境。浙江生态环境厅供图

经济欣欣向荣

幸福蒸蒸日上

如果说余村率先解开了“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个时代之问,那么湖州长兴的新川村则为这个问题增添了一种解题思路。

改革开放后,新川村坚持走“工业立村”的路子。一度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的新川村开始呈现蓬勃生机。

新川村。许旭摄

蓄电池厂、石棉瓦厂、金属冶炼厂等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著名的天能电池厂正是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壮大。

然而,在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青山被毁,河流被污,村民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整个村子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新川村党总支副书记胡春强回忆,彼时的新川村开始意识到,想要金山银山要先守好绿水青山。

新川村。许旭摄

直到年,新川村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关停石矿,整治“低散乱污”企业,修复破坏的生态。

作为该村最大的企业,天能集团“拨云见日”,腾笼换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天能走对了路子,发展得更好,给全村企业带了好头,其他企业纷纷转型升级,村民环保意识大大提升。

新川村村民。蒋启明摄

年,新川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村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新川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百姓富、环境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新川村的村民们。蒋启明摄

新川村坚持腾笼换鸟、绿色发展改善生活,浙江安吉的黄杜村,则靠一片片叶子铺出一条致富路。

小小的白茶苗,到底蕴藏着多大的能量?黄杜村近30年来的巨变便是明证。

“一开始,我们也试过种辣椒、杨梅、板栗等作物,最后发现茶叶的效益要远高于之前种植的任何一个农作物,甚至可以达到十几倍、二十倍。”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回忆,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近元。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数十年来,凭着一股山里人的韧劲,黄杜村村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黄杜村经营茶园面积达4.8万亩,年产值4亿元,人均收入达4.9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盛阿伟说:“脱贫致富是每个人的愿望,黄杜村致富路来之不易,所以更要把致富经验分享出去。”

年,黄杜村20名党员提出要捐赠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此后,黄杜人的小康生活,与湖南古丈县、四川青川县、贵州普安县和沿河县等三省四县的34个贫困村有了联系。

年4月16日,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左一)指导前来黄杜村学习种茶技术的受捐地群众。安吉县溪龙乡提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黄杜村不仅送去了扶贫苗,还送去了技术和人才,帮助他们种出“成效”。

年4月16日,三省四县受捐地群众来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接受系统培训。安吉县溪龙乡提供

一株株小茶苗长出片片青叶,承载着春天的希望,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

因地制宜,绿色发展

“丑小鸭”转身“绿富美”

在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一直都很有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交通不便,位置偏僻,村民“坐吃山空”;如今闻名,却是与之前截然相反,村名前常被人们冠以“最美”“最富”。

淳安下姜村。来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从过去,“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穷山窝,到现在“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的美丽田园,下姜村的变化折射着时代变化。

守着绿水青山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下姜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淳安下姜村。来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吃饱饭,下姜人上山砍柴,山渐渐“秃了”;户户养猪,村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生态毁了,村里没有生计,年轻一代只能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下姜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空心”村,也陷入越来越穷的境地。

靠山吃山同时还要养山致富,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下姜人下定决心改变发展路径。

下姜村民宿。来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下姜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草药种植,修复生态环境打造景点式村庄,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旅游产业。年“大下姜”已接待游客97.7万人次,旅游收入.9万元。

养在深山人也识。如今的下姜村山清水秀、四季花开,成为千岛湖畔的明珠。青山焕新生,金山滚滚来。

下姜村。来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从山至海,生活因绿色而遇见美好、生机勃勃。

东海之畔,浙江温岭石塘镇海利村的山坳间,精品民宿错落有致,与沿海绿道相连,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温岭石塘风光。叶文龙摄

石塘镇人们祖祖辈辈耕耘东海,捕鱼为生,靠海吃海。随着“赶海人”越来越多,网眼越来越小,被筛了一遍又一遍的东海出现渔业资源危机。

温岭石塘风光。吕有谷摄

面对渔业资源危机,浙江启动生态修复保护“东海渔仓”,渔村生态也不断改善。色彩斑斓的石头房成为网红打卡地,阳光、沙滩成为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渔民“洗脚上岸”、转产民宿,吃上“旅游饭”“阳光饭”。风景变成产业,“富”字装进口袋。

温岭石塘风光。叶文龙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终有尽。养山也能增收,护海亦能致富。“丑小鸭”转身变成“绿富美”的故事在浙江大地上不断上演。

变废为宝

发动“绿色革命”

浙江永康舟山镇端岩村依偎舟山溪畔、毗邻生态湿地,风光旖旎,更是人均日产垃圾38克的垃圾分类“网红村”。

端岩村由原端头村和白岩下村于年1月合并而成。蒋启明摄

端岩村(原端头村)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效果显著,形成了一套“端头模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拣清运、回收利用、分类处置。

村内设有完备的垃圾分类点,原先臭烘烘的垃圾桶升级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让人看了就下意识地想给垃圾分个类。

如今,端头的“美丽攻略”有了升级版。以环境治理为底色,精细挖掘,创新“餐饮+住宿+研学+旅游”模式,发展民宿产业,把“绿水青山”的“美丽资源”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美丽经济”。

地处天目山北麓的湖州横溪坞村,目标打造“零垃圾村”。可腐烂垃圾实行还山还林,厨余垃圾利用自建沼气池进行处理,纸板、酒瓶等则通过手工制作变废为宝。

村民通过积极使用环保袋、可降解的厕所纸,将部分垃圾做成工艺品等,真正做到了“垃圾不出村”。

横溪坞村变化的背后,反映的也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绿色革命”。

文化多姿多彩

生活有滋有味

在浙江的美丽乡村,“富”字不仅装进人们的口袋,更装进了人们的脑袋。

浙江省嵊州市施家岙村是越剧的故乡,也是女子越剧诞生地,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越剧从这里走出,名扬天下。如今,施家岙村将艺术、休闲及科技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越剧小镇,并开办女子越剧科班,开设竹编馆、古沉木雕馆等,积极实践“非遗+旅游”的文旅发展方向,成为越剧旅游新地标。

越剧小镇。越剧小镇指挥部

武义桃溪镇陶村有着文化旅游节,春有桃花夭夭灼灼粉白浓妍,夏有荷塘十里花海竞相开放,再配上昆曲专场演出、摄影作品展、古民居探游、禅棋友谊赛、禅茶雅会……仿若“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

丽水松阳的古村落,以山水为底,以文化为笔。依托自己的特色培育了许多“画家村”、“民宿村”,还开设了手工艺馆、摄影基地等文化休闲场所,也最大限度地令古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丽水古村落。来源:丽水发布

杭州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始终不忘乡土文化,在“扮靓”乡镇面貌的基础上,多角度开发利用畲族文化,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山哈文化馆”将畲语、畲歌、畲技艺等文化民俗悄然融入现代生活;红曲酒展示馆,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利用畲族文化,守好环境引进民宿、开发景区......

桐庐莪山乡非遗传承人。蒋启明摄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下,还有更多的浙江美丽乡村,百姓安定富足、村庄风景如画,演绎着平凡中的幸福。

“这山这水‘浙’如画。”浙江珍爱绿水青山的自然之美,践行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朴素之美,探索人文风化的精神之美。

来源:丽水发布

浙江大地上的美丽乡村渐渐汇聚成一扇美丽之窗,透过窗口,在“浙”里你能看见不一样的美丽中国,无比绚烂。

推荐阅读

画说山东

齐鲁之邦与那片海的故事

陕西不仅有兵马俑,遍地宝藏等你寻

画说上海

昔日“工业锈带”,如今“生活秀带”,看杨浦滨江如何华丽变身

原创柴奇超国是直通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