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气象日,中国是农业大国,天气对耕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古人如何预测天气呢?唐朝黄子发撰写的《相雨书》是古代气象预测学的重要著作,根据自然存在的客观气象要素预测风雨,其中提到的许多方法沿用至今。

《相雨书》原有条谣谚,现存条。中国的农谚很多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本书的农谚并不都押韵,但是句式简洁明了,形象地记录当时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及对风雨做出的预测。

据《〈相雨书〉气象预报方法及思想探析》(马孝文、陈翀著,发表于《黑龙江史志》)一文介绍,这本书从九个方面介绍了古人预测天气的方式:

“候气”:根据晕、虹、雷电、雾等现象预报风雨;

“观云”:从云的形状、颜色、所处地理位置、云行速度等来预报下雨的时间及雨量大小;

“察日月并星宿”:根据日出、日落时太阳光辉、伴同的风雨冷暖情况及夜间星月情况等,来预报风雨;

“会风详声”:根据风及声音推断大雨;

“推时”:根据中长期预报经验;

“相草木虫鱼玉石”:根据物候预报天气;

“候雨止天晴”:预报天晴的征兆;

“祷雨”及“祈晴”:以巫术迷信来预报天气。

比如“候气”篇中有:“晚有断虹者,半夜有雨达日中”,光线照射到雨滴后,在雨滴内会发生折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偏离不同产生彩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晚上天空出现虹,表示别处正在下雨,半夜或有降雨。

再如“日出无风而热者,至日中,则雷雨作,风雨兴也”,早上日出时分,没有风但天气闷热,表明空气湿度很大。到中午时分,可以会产生雷电现象,不仅带来降雨,有时会带来冰雹。这现象一般多出现在夏秋。

云卷云舒,风云变幻和天气变化关系紧密。在“观云”篇中有:“云若鱼鳞,次日风最大”,云若鱼鳞,说明是卷积云,常常伴随着风暴天气,所以次日风暴大。“日出红云,申刻有雨”,说明日出红云表示朝霞,夜间曾发生对流作用,所以下午时分有雨。“雨随风乱飞,无力者,霎时大雾天暗也”,说明风力微弱时,毛毛雨将犹如大雾,所以天色将阴暗。

再如,“凡秋冬以东风南风有雨,春夏以西风北风有雨”,意思是:在季风气候区,冬天多北风。如果刮东风或南风,则是气旋来临,就会有雨;夏天一般多南风,如果有西风或北风时,则预示台风将来临,所以有雨。

通过物候间接获得空气湿度,来预测风雨的记载比较多。比如“石上浸润出液,将雨数日”“璧上自然生水者,将雨数日”“树穴生水,天有雨”,意思是:石上浸润出水,表示湿润,湿度大,故将变阴雨。树穴生水,表示空气湿度大,非常潮湿,是天将雨的征兆。

“视鹳鸣乱翔,夸睾飞鸣者雨立至”“视蚁登壁者,将雨之候也”,表明当空气潮湿度大时,蚂蚁就会出穴、鹳鸟飞鸣其上补食。人们经过长期观察积累,看到蚂蚁爬上墙壁,鹳鸟飞于其上,就可以判断天将雨。

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天气预报把气压作为依据之一。《相雨书》收录的“视鱼跃波者天将阴雨”,鱼跃波时,表示气压正在下降,低气压风暴或气旋风暴正在迫近,所以天将阴雨。

在一些地方如果久旱不雨,古人可能会通过各种仪式、或者巫师作法祈求上天降雨。这里当然带有迷信的成分,但一些做法也含有科学的成分。在“祷雨”篇中记载:“暴之不雨,神山积薪,击鼓焚之”,今日气象学家已经证实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烟火能引起上升气流,增强气流的辐合作用,且烟尘等小颗粒可以作为凝结核,以致成云致雨。所以积薪求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如“凡少年、妇女仰天大号,泣不语,则雨降”等实为迷信糟粕,是受限于当时的科技认知水平的一种愚昧认知。

据《汉唐时期农业气象预报研究——以〈相雨书〉为中心》(施威著)一文介绍:“作为古代气象预报技术和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相雨书》广泛运用气象要素,天文要素和物候进行气象预报,并发展了韵律和周期,阴阳与五行,关键日等气象预报理论,在古代气象谚语演变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之作用。”

《〈相雨书〉气象预报方法及思想探析》一文认为,《相雨书》继承发展了前人阴阳五行及利用干支日推演、干预天气现象的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观思想,体现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风调雨顺的向往。《相雨书》受限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及天人感应思想,存在一些如今看来并不科学的地方,但书中记载的内容对研究唐代及之前气象预报方法和气象预报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民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