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的偏方 http://m.39.net/pf/a_4780725.html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浙江是瓷器的故乡,青瓷的生产中心。杭州作为东南名郡、吴越首府和南宋都城,是瓷器重要的生产地、消费地和集散地,在中国瓷文化史上曾具有引领地位。

从土到器,是无数人走过的路,它穿过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走到今天,又留给我们巨大的时代课题:发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活化与利用……

在8月1日举行的市政协“加强杭州瓷文化及窑址遗存保护利用”月度协商座谈会上,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聚在一起,交流思考,为破解和诠释这个时代文化命题建言献策。

发端:瓷器是精神文化的物态载体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发端。在公元年前后,青瓷率先在浙江上虞一带烧造成功,完成由陶到瓷的飞跃。从东汉晚期青瓷文化曙光初现,到唐宋时期,青瓷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说:“宋瓷,是中国美学的顶峰。”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宋人之风雅生活反映在陶瓷器皿上,便是诸类高品位颜色釉瓷器的诞生——

瓷器在宋代如此如沐春风,与皇家的偏爱息息相关。

宋徽宗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个窑口专门为一个帝王烧造定制瓷器。宋高宗赵构到了杭州之后,也决心制造自己的定制——南宋官窑。

于是,在杭州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群山环抱,绿树丛中掩映着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其中包括了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

八百多年前,在这里,用恒久的炉火和高超的技艺,煅烧出了美如碧玉的青瓷珍品。窑址被发现之日开始,便被保护、发掘,被无数学者和匠人研究、复制。

当今人谈及宋韵之风,义理儒学之兴起、学校教育之发展、文学艺术之繁荣,端庄典雅、唯美含蓄的宋瓷或为宋韵在物质文化上留下的最贴切的注解。而杭州临安城作为南宋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以皇家宫廷、文人士族的礼制需求和审美倾向,引领着瓷器的生产与消费,终在南宋官窑和龙泉窑之上达成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而在民间,临安天目窑的出现,也代表了民间高水准的审美与制作工艺。

临安天目窑从宋代持续烧制到元代,延续时间久、产品丰富、制作精良,且烧造的窑场多、数量大。目前对“天目”一词的由来,占据主流的是日本著名考古学家今泉雄作的说法:“由于宋代求法的禅僧自天目山携归而命名”,但这些茶盏产地不可考。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杭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无意间在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了宋代、元代时期的瓷片标本,证实了天目山区有古窑址的事实。

内涵:经济与文化的载体

瓷器,宏观角度来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类商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建明认为:“纵观杭州的陶瓷生产与消费,几乎参与了我国古代陶瓷尤其是青瓷的整个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陶瓷史上多次重大的改变与突破。”

从时间上看,吴越国和南宋在杭州历史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杭州都留下了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尤其是南宋以杭州为都城,在杭州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开启了杭州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从空间上来看,隋代大运河开通后,以杭州为南端城市,可以说给杭州带来了很多“运”气,通过得天独厚的运河水系,杭州得以和国内其他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南宋统治者更加有效利用了杭州的地缘优势,立足杭州发展海洋经济,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

在技术传播方面,从窑系上来看,设在杭州的南宋官窑对浙江龙泉窑等窑口的烧制技术有重要影响,对国外瓷器如高丽青瓷的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相互之间在商品流动的基础上促成了互相交流、学习并带来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

在文化传播领域,杭州瓷文化并不一定要专门论述杭州本土生产的瓷器,而是杭州在瓷器生产、流通、文化交流等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占据的特殊地位,这是杭州瓷文化的真正内涵。

研究与传播:传承那一堂炉火的淬炼

时光流转,窑火不灭。杭州瓷文化,流转千年,现在还能给大家看什么?

“要利用和发掘好杭州瓷文化,首先要厘清杭州地区古窑址分布情况,包括窑址炉结构、装烧工艺、产品种类、生产年代、产品特征等基本信息,然后再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内涵,包括陶瓷器的运输消费、使用功能、传播路径、技术创新及社会生活风尚等信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提出。

在杭州目前还留存有萧山茅湾里窑址、瓶窑窑山窑址等。

据资料显示,杭州老城区以及附近的一些江河码头,是晚唐以来尤其在南宋时期,许多著名窑口产品的汇集地;如今在这片区域及附近,包括五大名窑六大窑系及高丽青瓷都有出土,且质量精美。

瓷器是有温度的,它蕴藏着人心与技艺积淀的温度,藏于瓷器内涵与懂瓷人心中,而我们可见的温度,便是最后那一堂炉火的淬炼。

“隋唐以后,越窑青瓷开始式微,到现在,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在萧山面临即将断代的困境。”萧山区政协委员盛海尧认为,人是技术传承的主体,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建议文化部门牵头,统筹寻访民间的越窑青瓷烧制人才,并会同教育部门,将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门科目,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传播越窑青瓷文化,通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让越窑青瓷从“技术”走向“艺术”。

“淬炼”不光是时间的考验,更是厚度的加深和眼界的拓展。

哥窑非常出名、但哥窑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有这种称谓?天目窑的瓷器是否在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杭州本土瓷业生产的面貌需要进一步探明;杭州瓷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状况和面貌需要梳理清楚;更多的遗址需要发掘、保护和研究……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对杭州瓷文化学者来说,每一个都足够用一生精力去探究。

传播展示杭州瓷韵文化,不应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文化古董,也不应是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应是活在当下的鲜活文化传承。

留住“前世”,发展“今生”,是博物馆的使命。

“活态馆的核心应是南宋官窑基因库。”市政协委员叶佳星谈到,开展标本制样和识图谱型数据库建设,以一种物化的具象方式,全面细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八百年前的南宋。另一方面,可以与日常生活融合,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贯穿于活态展示馆中,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传播传承。“一桌宋宴通过器与物把杭州瓷文化与杭帮菜文化都‘讲明白’了。”她说。

作为宋韵文化中重要一部分,古物新器对话展陈,是让凝结宋韵精粹的青瓷“活”起来,让千年宋韵“流动”起来的一种方式。

千年前的宋人将艺术的审美渗透到日常的碗、盘、杯、盏之中,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艺术重新定义生活,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中国人韵味十足的生活美学。

产业:激活传统产业的时代活力

宋瓷,仅仅是宋代的一个侧面,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那么对于今天的杭州而言,如何做好宋韵研究、传播和转化?或许产业发展是特别好的落脚点。

这将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牵涉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面资源。

“以文化起笔,绘产业蓝图。通过保护一个窑址、建设一个博物馆、规划一个遗址公园、带动一个乡村共富,最终形成一条文旅产业带,来积极探索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萧山区博物馆馆长杨国梅以茅湾里窑址为例,提出形成一条文旅产业带。

她说,茅湾里窑址所在的大汤坞村为实业家汤寿潜的故乡,周边分布有汤寿潜故居纪念馆、汤氏宗祠和汤寿潜纪念碑,向东还有葛云飞纪念馆,山阴古道等文化旅游资源。窑址所在山顶有开元天域度假酒店,村里正在建设民宿、陶瓷制作工作室、研学体验点等。

市政协委员袁瑾提出,要打造杭州瓷文化创意产业链。以基础研究赋能创意内容生产,深化考古、历史、民俗、文化遗产学等领域相关杭州瓷文化研究,为创意开发提供素材与资源。围绕“宋韵”主题,形成杭州瓷文化独特的内涵表述体系。

整合资源,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坚持产学研结合、文旅商深度融合。通过开发未来使用场景、发掘文化触点,创制衍生品,延伸消费链。围绕瓷文化开发研学、文旅线路,加强包括茶文化、禅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整体性设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