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韩建业应邀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讲第一课,鼓励大学生们加入考古行列
考古领域,永远是新的发现推进着此前的结论,不断更新、完善。
距今多年,中华文明起源第一期。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大墓里基本都是男性,此时是否已经出现父系社会?
距今年,中华文明迈入古国文明。年,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宫殿区,发现了数以百万粒计的炭化稻米,是自种或从南方交流而来?
浙江良渚遗址发现多种符号,是否是早于甲骨文的文字?
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20周年,20年中诸多新成果问世,为世界范围文明定义和进入文明社会的研究贡献了中国方案,同时,也为中华文明起源勾勒了更为丰富和深远的科学图景。正在主持“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考古发掘的韩建业,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他提出了中华文明“一元多支一体”的鲜明观点。日前,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明德学堂年秋季首期讲座中,他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为题,在分钟内描述了上古年到年期间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程,展示了中华民族崇尚统一背后的文化基因“敬天法祖”,更展示了让人惊叹的上古时期祖先们的卓越智慧。
韩建业10年内的考古著作,《早期中国》(红色封面)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出版,获得中国考古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中华文明的起源》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反响甚好,已重印两次,并获该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语版翻译出版立项
中华文明起源第一步(距今-年):
已形成早期天文、出现一元宇宙观、数字卦象符号
从入小学第一天,“中华文明年历史”的论断就被印入脑海。韩建业给大家一个颠覆。他展示了距今年时段的墓葬中的发现,集中给出了一个崭新视角。
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迄今,有距今年、年、年、年等各种业内说法且都有一定的考古佐证。韩建业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1万年前,中国有了农业的起源,年前,南稻北粟的二元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年前是农业的成熟期,形成农业社会;距今年以后则进入复杂化阶段,逐步有了绵羊、黄牛、小麦、大麦。
相对应,距今多年以后进入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在距今年前左右,第二步在距今年左右。在第一阶段,中国的文化格局从5个文化圈变成了4个文化圈,它们都偏东,它们的陶器有着一定的差别,其中以河南省为核心的裴李岗文化最为发达,它向周围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使得几个文化圈有了初步的交流,形成了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雏形。这个阶段的重大发现,让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社会这些以前的认识有了再推敲的余地。
夏鼐、苏秉琦、严文明、冯时等几代学者对文明起源年代各有说法
*贾湖遗址:“观象授时”显示了早期天文学雏形
提到天文学时,我们绕不开“观象授时”,而早期农业需要“看天吃饭”,那么像二十四节气这样的节气规律的掌握就很重要,这会促使古人通过观察星象来掌握播种时节。在裴李岗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了骨头制作的叉形器,手柄很光滑,有人推测是长期使用“观象授时”的“规”,有的类似骨尺的可能是“矩”。它们的形状和汉代画像上伏羲女娲手里拿的“规矩”非常相像,可以推测当时“观象授时”和天文历法已经诞生。
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规”和“矩”,被推测为最早的天文观像工具
*裴李岗墓葬:延续历史记忆的祖先崇拜显示农耕的合法性
位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郏县水泉的墓葬,都是土坑竖穴墓、仰身直肢葬。“从入土为安的习俗来说,体现了非常明确的祖先崇拜观念。”韩建业对比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区墓葬,西亚的墓葬是火葬、天葬、居室葬等,强调的是灵魂的纯洁。
而裴李岗文化这些墓葬都排列得非常整齐,可见是生前现实生活中极为讲究的社会秩序延续到了身后。“说明当时古人已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另外,考古也发现,一个墓地有时要用一二百年,甚至五六百年,可见中国人很早就有历史记忆传统。一方面对祖先之事记忆深刻,另一方面,也为这些人长期在此的农耕生活提供了合法性,暗示着“我祖上就在此,这是我家的地盘”。
进一步和贾湖的墓葬结合起来看,那些大型墓葬里基本都是成年男性,“当年对距今多年仰韶文化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曾有争论,裴李岗文化是距今年前,它已经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特征。”
河南贾湖墓葬大多是成年男性
*几地同时出现数字卦象符号,与八卦周易极为相像
在贾湖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龟甲里面包含石子,应当是龟占用具,有的龟甲上面有符号,可能表示占卜结果。在同时期渭河流域的秦安大地湾、临潼白家等遗址,在陶器上发现了类似的彩陶文字。他的讲座带着听众来到了相距很远的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在浙江义乌的桥头遗址,有的装酒的用于祭祀的壶上出现了四组白彩的符号,每组六画,和八卦周易的“六爻”基本一样;而不远处的萧山跨湖桥遗址,鹿角上、木签上所刻的符号也是6个一组,研究者认为这就是数字卦象符号。
白家遗址、萧山跨湖桥鹿角(右图)出现数字卦象符号
*通天神庙、獠牙飞龙、双凤托日,中国人的一元宇宙观
韩建业带着大家纵横数千公里,从黄河、长江流域到西辽河流域,发现好几个地方都有祭天仪式和飞龙形象,“这说明中国古人普遍信奉一元宇宙观,即认为一个天一个地,天圆地方,这样的宇宙观会主导中国人特别喜爱统一,喜欢一体,喜欢延续。”他说,周代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祭祀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玄天上帝的记载,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上帝”或“帝”。“上帝这个词是中国人的发明,就是上天,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年前已经形成,此后沉淀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发现了距今年左右的规模较大的祭祀遗存,有边长为1米的四边形柱洞,推测当时建了很高的“天梯”或者“通天神庙”,周边有很多祭祀坑。这里发现了大量白陶,有的上面有人形图案,人头位置为八角星纹外面套着圆形,可能象征着天神。有学者认为八角星纹实际表达的是四方五位、八方九宫,是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的集中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庙白陶图案里大口带獠牙形象,发掘者认为就是飞龙。无独有偶,在相距多公里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有一个长近20米的石头堆塑龙,在附近的塔尺营子遗址发现一块小石碑,上面有带獠牙的龙。多地同时出现龙形象,可见中国大江南北早有一元宇宙观。
有趣的是,在年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中,发现了在象牙雕刻上有“双凤托日”的图案,这和湖南高庙白陶上的“双凤托日”“双凤托龙”一脉相承。
北方多地有与湖南高庙白陶的獠牙飞龙相像的图片,辽宁查海遗址有石头堆龙(上)
中华文明起源第二步(距今年至年):
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出现宫殿式建筑,社会复杂化
在回望距今年的中华文明起源第一步后,韩建业带入到了第二步的距今年前后。此时地跨河南西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三省交界处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较快崛起并向四周迅速扩张,使得范围广大的仰韶文化面貌变得空前一致。它的影响北到长城以北,东到海边,南到湖南,西到四川、青海。“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可以说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正式形成,灵动变幻的庙底沟式彩陶到处都有。”
*人口暴增,聚落倍增,出现宫殿式建筑
这个时期的社会复杂化首先体现在出现了宫殿式建筑。从庙底沟类型核心区域的晋南豫西陕东来看,聚落数量增加了三四倍,人口数爆发,有的聚落有几十万到上百万平方米的面积,有了到平方米的大型房子,也就是宫殿式建筑。黄河中游或者黄土高原地区到距今多年时,秦安大地湾遗址面积达多万平米,发现了平方米的结构复杂的宫殿式建筑。中间是大堂,有两米直径的火塘,有东厢房西厢房,有前厅和后室。
仰韶文化庙底沟核心区出现几百平米的宫殿建筑,此为航拍图
*起源的中原模式、北方模式、东方模式
其次从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多少看出社会的复杂化。一方面出现了大型墓葬,有的接近20平米。随葬品的不同也体现了文明起源的不同模式。在河南灵宝西坡大墓的随葬品里有象征军权的玉钺,表明首领地位很高,但随葬品很少。韩建业将之总结为起源的中原模式,其特点是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理、务实执中。北方地区的北方模式具有大致相同特点。
而黄河下游距今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大墓有二层台,随葬一二百件器物。“这体现了文明起源的东方模式:波澜起伏、视死如生、富贵并重、奢侈浪费。”在长江下游距今多年前的崧泽文化中,江苏张家港的东山村大墓里出土了19件玉器、5件石钺;安徽含山凌家滩最大墓葬里竟然有件随葬品,光玉器就有多件,没有专业技能、不花费很长的时间是无法完成这些玉器制作的。这些玉器里面包括占卜用的玉龟形器和玉筹、中间为八角星纹的“洛书”玉板等,和湖南高庙的宇宙观有继承关系。
第三,在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多平方米的祭祀遗址上,出现了“庙、坛、冢”。除了女神庙外,最重要的就是祀天的圆形“圜丘”和祭地的方坛。
距今年前,安徽凌家滩大墓出土的玉器多件,每件都很精美
中华文明的形成(距今5年至):
古国文明和王国文明先后出现
韩建业同意恩格斯关于国家社会的两个标准的观点,就是以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和公共权力的设立,而国家的出现就意味着中华文明正式形成。“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高度发达、长期延续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实体”,韩建业认为,“中华文明形成存在着从古国文明(距今5年起)向王国文明(距今4年起)演进的过程。距今5年前,中国和苏美尔、埃及同时进入了国家社会,即文明社会阶段。”
*黄河流域出现三大古国:陇山、河洛、崤山
距今年前后,中国出现了多个区域中心,如西辽河的红山遗址、浙江的良渚遗址,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山东的大汶口遗址等。就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晚期而言,出现了三个中心,或说三个古国。它们分别是以郑州双槐树为中心的河洛古国,以庆阳南佐、秦安大地湾为中心的陇山古国,第三个则是陕晋豫三省交界之处的灵宝西坡为代表的崤山古国,韩建业解释,这个中心出现得早,在距今5年左右,但结束得也早,在距今5年,但毕竟和其他两个古国曾并行了一段时间。
距今年前后,黄河流域三大古国示意图
*南佐遗址年之谜:水稻、白陶
作为南佐遗址考古发掘的主持者,韩建业和大家分享了年的最新发现。南佐遗址有万平方米,核心区有九个夯土台,每个大概0平方米,“原来应该非常壮观。”夯土台外面还有20米宽10米深的大壕沟。“九台”围绕的核心区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中间是宫殿区。最近发现,宫殿区外边还有围墙,也就是宫城。“看上去整体结构和紫禁城非常相像。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布局最严整的宫殿式建筑。”
有趣的是,在宫城东侧祭祀区域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百万粒计的水稻。在讲述中国农业社会形成时曾提到南稻北粟,为何在黄土高原会发现很多的水稻呢?韩建业认为,当地播种或者来自长江中游都有可能。“我最近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