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海口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50809/4674648.html?1

(▲年9月,竺可桢实地考察天目山禅源寺,决定将浙大级新生迁入禅源寺就学。图为考察期间与体育教授舒鸿、一年级主任潘承圻在寺前合影,题字为竺可桢手迹。图片来源:浙江大学档案馆)

摘要:中国教育制度“有个最大缺点,就是学校并没有顾到学生品格的修养,其上焉者,教师传授他们的学问即算了事;下焉者,则以授课为营业。

“导师熏品”论:首设导师启蒙光源

“我受竺校长的熏陶愈久,对他的敬仰愈深”

年,哈佛大学校长劳威尔在美国开各大学风气之先,将牛津、剑桥的导师制引入本科教育。竺可桢在哈佛念博士时对其益处已有体会,印象深刻,“哈佛、耶鲁均用导师制,要有指导学生行为之任务”。阅读哈佛大学历年校长报告后,他判断“该校行了导师制后,学生成绩比以前优越。至于训育方面,行导师制更易见效。”(竺可桢《中华民族之必能复兴》)

年5月18日,竺可桢在校长补行宣誓典礼上致答词,批评现行的教育制度只重“教”而不重“训”,只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品行陶冶。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大学里有一种极坏的现象,就是教师在校上课,退了讲堂以后,就与学生分手不见面,这种教而不训的制度,急应改良。”

他一针见血地抨击中国教育制度:“有个最大缺点,就是学校并没有顾到学生品格的修养,其上焉者,教师传授他们的学问即算了事;下焉者,则以授课为营业。在这种制度下,决不能造成优良的教育。”(竺可桢《大学生之责任》)

年9月23日,浙大新生西迁至天目山,他借鉴牛津、剑桥等名校的做法,在国内大学本科生中首开导师制之先河。先是在一年级二百五十余学生中试行,再稳健扩大范围,“三、四年级以系主任为导师,二年级则另行选择”,并且“决定每两周导师召集学生谈话一次,名单由注册股开列”(《竺可桢日记》,年10月27日、11月17日)。

浙大导师制要求教师除担任专业授课外,还负责指导学生的品格修养,通过师生间的经常接触,使学生有较多机会从近处体验导师为人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潜移默化地享受到更多更深的教育。(杨卫《竺可桢教育思想对当代一流大学建设的启迪》)

这不完全是西方大学的舶来品,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就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例如书院制“以熏陶人的品格为首要,师生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书院制的特点,就在熏陶学生的品格,我们只要看朱晦庵、陆九渊或是王阳明的遗书,就可以知道当时师生中切磋砥砺的状况。”(竺可桢《在就任浙江大学校长后补行宣誓典礼上的答词》、《大学生之责任》)

年10月24日,竺可桢抵天目山,看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好学、老师乐教的情景,非常欣慰。当天是星期日,秋高气爽,每位导师都带十七、八位学生出外散步,男女各有,又不分系。

他在次日的日记中写道:“此间导师制制度实行以来尚称顺手,学生既觉有一师长时可问询,而老师亦有数青年为友不致寂寞。”(《竺可桢日记,年10月25日)他晚年回忆:“在这个时候,训育是用导师制的,因为一直在颠簸流离,师生共患难,可以说这是全校精神最融洽的时候。”(竺可桢《思想自传》)

(年12月9日02:41一稿,12月15日21:18二稿,。本文为《竺可桢:“东方剑桥”之父──“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竺可桢史评之事功篇》连载第10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