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一只极品天目盏,能够换一座城池。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瓷盏,能够值得上一座城池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浙江日报年9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会上,这只南宋滴釉天目盏以万的价格落锤成交,真正让世人见识到古代天目盏的至珍至美。然而,这么一款独具特色的中国珍贵瓷器,其“天目”之名,却是来源于日本。原来,在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到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曾带回天目茶盏,“天目”之名由此而来。静象·菩提木叶禅意盏《西天目山志》一书中记载:“天目茶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是天目山寺院“以茶论道”招待贵宾的茶具。”木叶盏,是将天然木叶烧入黑釉盏中制成的,形制古雅,朴素大方,是天目盏中颇具禅意的一类。静象·菩提木叶金身斗笠盏制盏必先寻起源,访其古,方能效其法,解其魂。因而,静象菩提一行踏上了寻访天目古窑的旅途。天目山谷卧龙窑天目窑遗址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记载,天目窑:窑形皆为斜坡式龙窑,窑由山脚蔓延至山顶。要货始于北宋,延烧至元,生产以青白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形多样,工艺精细,装烧方法独特……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龙窑最早出现于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多分布于江南丘陵,以斜卧山坡形似龙而得名,直至宋代臻于完善。宋代龙窑是青瓷的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在龙窑中烧成。《天工开物》记载古龙窑结构示意图望着天目山南麓连绵起伏的丘陵,仿佛能够看到当年天目古窑龙窑攀山,如走龙蛇,气势磅礴。龙窑烧瓷之时,“火膛移位”之设计令火焰与坯体做相对运动,火焰于隧道中涌动,巧妙利用烟气调节窑温,瓷器批量快速地烧成,场面极为壮观。龙窑之设计,是古代陶瓷匠人的智慧结晶。望着天目山南麓连绵起伏的丘陵,仿佛能够看到当年天目古窑龙窑攀山,如走龙蛇,气势磅礴。龙窑烧瓷之时,“火膛移位”之设计令火焰与坯体做相对运动,火焰于隧道中涌动,巧妙利用烟气调节窑温,瓷器批量快速地烧成,场面极为壮观。龙窑之设计,是古代陶瓷匠人的智慧结晶。浙江的冬天湿润多雨,隐于天目山苍翠山谷的窑址之处,更是水气弥漫,薄薄雾气于竹林中流涌,偶尔一阵小雨洒落,竹叶簌簌作响。行走在这幽篁里的羊肠小径,几乎忘记要去往古窑遗址,只觉得转弯便会遇上一位仙人独坐林间,“弹琴复长啸。”恍惚之间,僧人师父突然停下脚步,“你们看,这里已经开始出现瓷片了。”我们看向脚下,只见小路旁杂草丛生的土地上,零星散布着青白色、黑色的碎瓷片,一直延伸到竹林深处。我们第一次寻访古窑,见到这些宋代元代的瓷片就在自己眼前,不由得兴奋,赶紧蹲下来细细去看看。这里土表层的瓷片多以碗底为主,想来是因为碗底不易被砸碎。听师父说,这些瓷片之所以能留存在这里,是因为匠人们会将烧的不满意的瓷器统统砸掉,久而久之,瓷窑周围就满是瓷器碎片。在探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摞青白色碗底碎片,这些碗底层层叠在一起,釉质粘连。“这应该是民窑的一个特点,就是将瓷器摞起来入窑烧制。”文丘说道。我们一边为瓷片查看、拍照,一边往前行走。竹林深处,沿途出现了一条小沟渠。大家推断,这可能是古窑之前的排水道。沟渠中的瓷片多不胜数,与泥土和腐叶混杂在一起,早已看不出本来颜色。“那边应该就是古窑的所在了。”僧人师父指向沟渠对面密林中的一处土坡,“窑已经没了,但大概就是这个位置。你们要想捡到能够参考器形的大片瓷器,可以去对岸看看。”“我来我来”,文丘烧制的菩提木叶盏可以溯源至天目盏,他对这次探源古窑的机会格外珍惜。他也不顾岸边烂泥,踩着碎石一步就蹦到了对岸,矮身钻入竹林,蹲下来仔细翻找。“怎么样啊文丘哥,找到没有?”我们等得焦急,见文丘的身影林间若隐若现,蹲在一处能四处寻觅着细看很久。“哈哈,你们别说,还真找到一个好东西。”他向着我们摊开掌心,其中有一片大片的黑釉瓷碗碎片。黑釉天目瓷片接过瓷片细细观之,只见这片瓷片边缘呈现纯净的天青色,釉面上有细密的开片,晶莹如冰;瓷片上附有均匀的黑釉,样式拙朴而极简。虽是残片,却不难从瓷片的弧度看出其原本古朴优雅的器形。手握瓷片,思绪飘远,想着在遥远的宋时茶室内,该是怎样一只纤纤玉手将这茶盏盈盈一握。那时茶香氤氲上升,于瓷盏敛口处稍稍停滞,又随着茶汤的微倾,流入口鼻,香盈满室,温润惬意。那一刻,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祖先们制瓷之时,不但以火焰的能量赋予瓷器美丽的形态,更将一种质朴、优雅的心灵状态注入其中。即是这瓷片风雨里躺了千年,早已沁上了泥土颜色,但当你以手触到它的瞬间,还是能够从温润的触感之中,感受到一种恒久有力的美。美丽的青瓷开片那天整整一个下午,我们便在这茂密竹林中,探寻、欣赏着满地遗古瓷片,仿佛沧海拾珠。一片片瓷片如同一个个片段,缀连成我们与古人在制瓷技艺上的时空交流,连接到天目窑匠人们对于工艺的精益求精、对于完美的无上追求之心,也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天目窑瓷器的状态。静象菩提这次寻访窑址,是追根溯源,更是以古物清心。承古创新,专注内涵,静待手中瓷艺的升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