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能竟摄影/徐根六
黄公望有高贵的血统,有聪慧的天赋,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如果不是时代的无奈,他走的仍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固为元朝统治者废弃科举制度,实行从吏中取士的办法,他只能挤进小吏的队伍,期望日后有个出头之日。
可是,尔虞我诈、欺下瞒上、见风使舵的环境,容不下他耿直的性格,他毅然告别书吏生涯,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三吴(今苏杭嘉湖)一带漂泊,等待时机。
有幸的是此时他结识了赵孟、徐琰、杨维桢、杨载、曹知白、倪瓒、张雨、无用师等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在人格的修养与学问的充实上都开阔了视野,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不惑之年,经人举荐,终于在张闾手下做了一名小吏,显露了才华,本以为可以改变人生境遇。谁知,愿望又是破灭,随着张闾的被捕受过,他也被牵连其中,身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出狱时,已是天命之年的他,境遇更糟,生活更不安定。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为了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也为了找一顶保护伞(当时入道的人可以避免赋税、兵役,还享受某些特权)改变生活境遇,他参加了全真教,与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一道,过着名正言顺的漂泊生活。
这又让他更广泛深入地接触社会现实,接触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掌握了表达大众情怀的本领。
又因为他的高寿,从79岁开始挥毫绘画他一生的顶峰之作——《富春山居图》,把终生的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变化——生的不幸、生的憎恨、生的欣赏都浓缩在一幅长卷之中,把自己对天地人的种种关系的认识表露于一幅长卷之内,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不朽画卷。
近日,《艺术史考古》载文说,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其中的幅名画,代表了中国绘画史的最高成就,撑起了中国的美术史。
在这幅名画中就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而元朝就占有其中的11幅:如郑思肖的《墨兰图》、赵孟的《秋郊饮马图》、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吴镇的《渔夫图》、倪瓒的《幽涧寒松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柯九思的《清閟阁墨竹图》、王冕的《墨梅图》、王绛、倪瓒的《杨竹西小像》、李衍的《四清图》。
而明清以后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为宗的画家,人中有戴进、吴伟、、沈周、仇英、董其昌、王时敏、王翚、恽寿平、弘仁等多人。
这足以证明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所创造的绘画成就,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大高峰,他们为中国绘画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辉煌。
二、黄公望留下的不朽遗产
·1·
黄公望的一生几乎与元代相始终。忽必烈及其后继者,虽然一时左右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但难以动揺汉文化的主流地位。
尽管他们将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却是最受歧视的“南人”继续默默地传承汉文化,同为“一代文学之胜”的元曲诞生了,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王实南、白朴、马致远诞生了,尤其是在绘画艺术上,将文人画的绘画艺术推上新的高峰。
在元朝97年历史中,传芳画家多达余人,黄公望继承董源、巨然,师承赵孟,融合自然实景之感受,以其旷世杰作的文人画《富春山居图》成为元代画坛的领军人物。这就足以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
·2·
黄公望在自由、宽松、淡泊、宁静的状态下完成《富春山居图》创作的事实证明:艺术杰作的产生必须有主、客观的良好环境。
富春江接纳了黄公望,他依托小洞天,方能安详地俯察、旁观自上而下的滔滔洪流,聆听轰鸣,汲取营养,化作精神力量,从而心中藏着她,笔下表现她。富春山水的真正气度不单纯在于接纳了多少社会名流,更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的智者。
·3·
一位画家想画什么,不是他的“想”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自身条件”决定的,这个“自身条件”又非一日形成,要有长久的知识积累和升华。
总之,真切的社会现实生活与自身独特的人生际遇,从根本上成就了黄公望异乎寻常的艺术之路。
·4·
悲剧人物总能长久地打动人们的心弦,黄公望不仅从山水画层面,,更是从灵魂层面让人震撼。
·5·
黄公望用七年时间画成《富春山居图》,可见绘画应该倡导“慢”和“静”,真正打动观众的就是这个“静”,因为它是生命之所出。
要“静”,就离不了虔诚,否则就失去了根。“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这是对人的意志、耐力、才华,还有创作精神的考验。
·6·
艺术世界的至高境界总是充满神秘。《富春山居图》是充满山水精神与笔墨气韵的绝世妙作,为中国山水长卷第一神品,,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而不是一张当时富春江流域的地形图。
黄公望不是为考据者而作,而是为欣赏者而画,为自己对富春山水的爱而画。
·7·
好的艺术品都是神来之笔。从本质上来说,我们都是上苍唇边的一支长笛,只要我们笛声来自上苍意念,那么它就会动人。
·8·
黄公望的艺术世界显得恬淡纯粹。他的画作面貌不仅仅是黄公望个人风格的反映,同时也是赵孟等人极力推动、不断发展的元代绘画的典范之作,并最终完成了两宋院体绘画向文人士大夫画的转变,由此中国山水画的主流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进行审视,黄公望确实是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巨匠。
·9·
黄公望率意而为的《富春山居图》成为中国十大传统名画之一,他本人当时未必能了然,其画风画格难归入任何品类,所以《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是名副其实的。
·10·
中国山水画之根本不在于纯视觉的效果,而在于画外之意。画外之意自然更为含蓄而隐晦。无论何时何地的人,皆可入《富春山居图》画中而觉似曾相识;与异时异地之感同在,令熟悉与陌生之感生生不息。
·11·
黄公望与他的《富春山居图》能穿越时代,享誉中外,是富春山水的莫大荣幸,是浙江文化的耀眼光彩,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世界文明的造化。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三、《富春山居图》流传表
(1)《剩山图》流传表
朝代:清顺治七年后
公元:年后
事迹:吴其贞藏,名为《剩山图》
出处:吴其贞《书画记》
朝代:约康熙七年
公元:年
事迹:王延宾藏,辑入《三朝宝绘》册
出处:吴其贞《书画记》
年
吴湖帆藏
年
浙江省文管会征集
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2)《无用师卷》流传表
朝代:元至正七至十年
公元:-年
事迹:黄公望作《富春山居图》赠无用师
出处:黄公望题跋
朝代:明成化二十三年
公元:年
事迹:沈周藏,被友人之子变卖,沈无钱购回,背临一卷。
出处:沈周临《富春山居图》题识
朝代:明弘治元年
公元:年
事迹:樊舜举藏,沈周题跋。
出处:《山水合璧》
朝代:明隆庆四至五年
公元:-年
事迹:谈思伊(号思重)藏,文彭、王稚登、周天球题跋
出处:《山水合璧》
安绍芳藏《山水合璧》
朝代:明万历十七至廿三年
公元:-年
周氏藏(董其昌在京曾观《山水合璧》)
朝代:明万历廿四年
公元:年
事迹:董其昌购藏并题跋
出处:董其昌题跋
朝代:明崇祯九年以前
公元:年前
事迹:董其昌以千金押给吴正志(之炬)
出处:《曝画纪余》
明崇祯至清顺治初
画归吴正志第三子吴洪裕,藏于云起楼。
明清易代变乱时,吴洪裕舍家产,独携此画于身边。
《山水合璧》
《一望六百年》
朝代:清顺治七年
公元:年
事迹:吴洪裕临终时,命家人以此画投火相殉。侄子吴贞度,以他画易出,画分二段。
出处:吴其贞《书画记》
朝代:约清顺治九年
公元:年
事迹:张伯骏藏
出处:吴其贞《书画记》
朝代:约顺治十三年
公元:年
事迹:季寓庸藏
出处:吴其贞《书画记》
朝代:清康熙三十二年前
公元:年前
事迹:高士奇以六百金购藏
出处:高士奇《江村销夏录》
朝代:清康熙年间
公元:年前
事迹:王鸿绪以六百金购藏
出处:《一望六百年》
朝代:清雍正元年
公元:年
事迹:王鸿绪卒,仆人挟之至苏州以千金出售,无果。
出处:《山水合璧》
朝代:清雍正六年
公元:年
事迹:沈德潜观于黄鹂坊某氏
出处:《山水合璧》
朝代:清雍正十三年
公元:年
事迹:是年以前归安岐,沈德潜观
出处:《山水合璧》
朝代:清乾隆十一年
公元:年
事迹:安岐以两千金售给内府
出处:《山水合璧》
朝代:清乾隆五十一年
公元:年
事迹:金士松奉敕书沈德潜跋
出处:《山水合璧》
朝代: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事迹:乾隆皇帝年去世后,《无用师卷》被录入《石渠宝笈》,《无用师卷》在清宫沉睡近二百年,从内廷到民国的故宫博物院,年底南迁至台北“故宫博物院”。
出处:《一望六百年》
四、黄公望的归宿地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景色明丽、秀水天成的富春江水从哪里流来?
她的主流源自浙、皖、赣边境的“鸡鸣闻三省,一步跨钱塘”的开化县莲花尖上的莲花塘。
沿途三步一潭,五步一瀑,由山泉沟壑形成齐溪,辗转几十里以后汇入水深流急的马金溪,又闯峡谷,经浅滩,告别开化县城,经华埠进入常山县境内,携着两县千山万壑的涓涓细流,浩浩汤汤生成了常山港,碧波滚滚流过衢州东南的橘乡——航埠,与源自江西玉山的江山港汇合,成了衢江的新成员。
从此,漂着开化龙顶鲜茶香、常山港两岸橘香的衢江水在金衢平原大地上缓缓流淌到兰溪,这一段江水叫衢江。江水一路散发着兰溪的兰花幽香,奔向建德梅城,并更名为兰江。
此时,兰江更显得辽阔浩淼,因为从淳安穿山闯谷,历经三百六十滩的新安江水已加入到她们的队伍。
她们带着铜官的酒香,悠哉游哉地向东流去,到达建德梅城,与兰江汇合,不料才几十里地却遇上群山夹峙,巨石阻挡,形成了急流险滩。
江面上时而临流鼓棹,帆飞若驰,时而浪花飞溅,明秀雅洁。当她冲出七里泷峡谷后,忽然间山远江阔,越发显得她委婉袅娜。
梅城至桐庐、桐庐至富阳的闻堰江段才称富春江。
此后滔滔江水才从闻堰奔向杭州湾,进入东海怀抱。
自浙西向东流长千米入海的江段称钱塘江。正所谓“问君潺潺何处去,泻下钱塘不回头”。
其实,富春江还有三个重要兄弟:
一是源自浙西南与福建交界的披云山山泉,泉水流经蔡溪,加入衢州乌溪江,绕过仙霞岭,历樟树潭注进衢江。
二是源自浙西与安徽黄山交界的新安江,过安徽街口、深渡,出浙江淳安、建德与在梅城身旁的兰江汇合,碧波荡漾,向东流去。
三是源自浙西北与安徽接壤的天目山脉的天目溪,经昌化、於潜到分水,与岭源溪、保安溪汇合而成分水江,沿途依山势而行,在桐君山脚下成为富春江的新成员。
富春江水有来自黄山的万重碧雨,有从武夷山引来的如玉碧流,有从天目山飞驰而下的飞瀑碧潭,而三清山则向富春江供应源源不断的峡谷幽云。
富春江两岸不仅处处锦峰秀岭,环抱屏峙,江流澄碧,掩映如画,而且也是浙江与闽、赣、皖三省的航运黄金水道:从衢江南下乌溪江,向西可达福建浦城;从常山港溯向西北到华埠后折向西,可直达江西著名茶都婺源;从新安江上行到安徽街口、深渡,可到皖南历史名城歙县、屯溪,以及黄山脚下的汤口。
笔者年秋到分水县工作,桐庐到分水仍有快船可乘,沿途有浮桥埠、旧县埠、徐家埠、横村埠、元川埠、沈家埠、金潭埠、毕浦、洛口埠、豪渚埠、印清埠……可见当时人们出行对航运的依赖。
黄公望幼年遭受失去双亲之痛,过继给黄公后,有了“十又五志于学”、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青年时更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愿;可是,他生不逢时,处处碰壁,到“知天命之年”甚至含冤入狱。
残酷的现实使他的心绪如从山之巅峰跌落峡之谷。出狱后,他经人介绍,皈依全真教,怀揣“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之志,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在三吴地区明山秀水间寻觅,直到晩年——元至正七年(),79岁的黄公望终于相中了富春山水,建起了“小洞天”茅庐定居。
此后八年,是黄公望一中生活得最惬意的时期,他徜徉于富春山水间,与渔樵闲话,逸兴思发,仙风道骨,飘逸而出。
桐庐县《桐南申屠氏家谱·梅月斋记》就有他在桐庐的行踪记载:“梅月斋者申屠氏理公之所创也,公尝诵读于斋,以励真操,厥后赵文敏公为书‘梅月斋’三大字,笔力清劲诚不易得。厥裔光远因即三大字装成手卷中,集文人妙笔,如一峰子久(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班公恕斋唐公子华柯丹邱张句曲、杨廉夫诸名公之品题,长歌短章,金石迭奏,为当世墨宝。十二世孙孟德、十三世孙克昌重葺是斋,植梅于旁,盖欲追先世之遗训也。一日,延余于斋出此卷观之,叹赏不止,益加钦羡。因书以记云。锦溪桥率干老人李宏。”
由此可见黄公望在富春江畔与当时文人名士寻山问水、凭吊古迹、诗文唱和、书画交流之一斑。
面对奇山异水,黄公望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前人对富春山水的诸多赞咏:
江山共开旷,
云日相照媚。
景夕群物清,
对玩咸可喜。
这是先黄公望九百余年的谢灵运在《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中的诗句。
谢氏不仅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更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美景,黄公望自然会反复咀嚼品味。
湖经洞庭阔,
江入新安清。
……
叠嶂数百里,
沿洄非一趣。
彩翠相氛氲,
别流乱奔注。
……
猿饮石下潭,
鸟还日边树。
孟浩然的《经七里滩》,每当黄公望在夕阳西下黄昏迫近时吟咏它,,总觉得一股冷风直钻他的后背。
在天和景明时,黄公望会想起韦庄(约-)的《桐庐县作》:
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严子濑,
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
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
投文空吊木玄虚。
每当吟话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时,黄公望都会情不自禁地问,韦庄怎样能把眼前的优美山水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准确?
原来韦庄是桐庐诗人方干的弟子。韦庄能成为著名的诗人、词人离不开方干的谆谆教海。
后来,当韦庄任左补阙时,对恩师因唇破相而怀才不遇、屡试不第、穷困潦倒、布衣终身的遭遇深表同情的他,一有机会,就鼎力相助。
方干去世后,他与其他门生私溢他为“玄英先生”,并为他编集了诗集《玄英先生集》十卷刊行。
唐光化三年(),又奏请朝廷恩准,追赐方干为进士出身。
韦庄尊重方干,热爱桐庐的山山水水,因而能写成《桐庐县作》这一千古绝唱。
“水碧山青画不如”常让黄公望面对富春山水凝神思索怎样才能表现出她的真正神韵呢?”他不断翻阅自己的画稿琢磨。
而当黄公望吟诵着吴融的《富春》诗时会使他的心情开朗许多:富春山水的美在于无穷的变化,在于山水万物的相映成趣。
天下有水亦有山,
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
千峰倒影落其间。(其一)
……
水送山迎入富春,
一川如画晚晴新。(其二)
他背诵苏轼的《送江公著知吉州》中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时,他心中会兴奋地说:“吾知三吴千山水,犹喜富春更清美。”
读罢陆游的《渔浦》诗:
桐庐处处是新诗,
渔浦江山天下稀。
安得移家常住此,
随潮入县伴潮归。
黄公望在小洞天凭栏远眺许久之后,他会欣慰地说:“吾已移家安居此,朝朝夕夕诵新诗。”
先人吟咏富春山水的诗文,唤醒了富春的山山水水,也唤醒了黄公望沉寂的心。
他认为,富春江桐庐这一段,美得仿佛增一分太宽,减一分太窄。
这是一个让人身心得到洗涤的地方,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在他谋生的空间已经狭小时,这些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诗文,使他的精神空间反而变得阔大。
富春山水的美给了他自信,改变了他的心情,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放不下手中的笔,渐渐地,富春山水的一切,在他的《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再现,完成了他生命形式的最后转换。
《富春山居图》描画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美景,充满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
她如同一首传神的抒情诗,具有超然物外、韵味悠长之美,画中有诗,意境深远。
元代97年历史中有两百多名画家的姓名流传至今,他们的作品化景物为情思,婉转地表达了他们自甘隐逸的寓兴与平和心境,这是他们的艺术价值的真正所在,而黄公望被列为这两百多位画家之首。
黄公望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富春山居图》中释放出来的人生历程:苦难、不遇、执着、淡泊、宽厚而且健康的正能量。
五、凭吊
年金秋的一天,笔者专程去常熟虞山瞻仰黄公望墓。
上午10时从桐庐县城出发,到常熟已是繁星闪烁,华灯绽放。安顿了住宿后,便多方打听去虞山的路线。
次日清晨,我赶到位于常熟市古城区西北角的虞山。
在闹市中突然见到拔地而起的巍峨山体,十里青山半入城,甚感惊讶。
近前,瞧见高大的“高山仰止”碑,我以为就是黄公望墓,细瞧墓碑上却写着“先贤虞仲墓”。
楹联是:“一时避国虽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虞仲为让位给小弟季历,与兄弟吴太伯一道归隐于其时尚为荆蛮之地的今常熟,入乡随俗身刺花纹,剪短发。此举,历史上被传为美谈。山上苍松翠柏森严,时有参天巨樟挺拔其间。
我们慢慢地沿石阶上行,摆地推的小商贩、晨练的中老年、喝早茶的青年男女遍布山间。到山顶虞仲墓地瞻仰了“至德齐光碑”,绕墓一周后,我就下了山。
照头天得到的信息说,找到常熟市博物馆或许能获得黄公望的有关材料。
该馆的李烨华书记知道了我的来意后,高兴地说:“桐庐,去过,去过,好地方”。热情而详尽地指点我们去黄公望墓乘几路车,何处上,何处下;去找黄公望的后裔如何打车。最后表示研究黄公望,应该大力支持。
黄公望墓坐落在虞山脚下,离公路约20米距离,牌坊下石碑上刻着“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公讳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善画山水,推元四家之首,终年86岁,葬虞山西麓。”仅此而已。
我默默地登上甬道九级台阶,踏上第一平台,又上了三个台阶,来到穹形的墓穴前,墓门石碑上刻着“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地”。
据说此墓始修建于清嘉庆年间。墓地翠柏相拥,外围高坎挺立着八株高大的红花木莲。红花木莲四季常青,且耐干旱、耐病虫害。
我在墓道转了一圈又一圈,想发现点什么,端详了前后左右的树木花卉,听听枝头上不知名的鸟鸣,最后在深秋的阳光下小心地摘了一片红花木莲碧叶,夹在笔记本上,从外围高坎边找到了两小块赭石握在手中,向墓穴深深地三鞠躬,方缓缓地告辞。
我们默默地离开墓地,文友吴君突然悄悄地说,公望夫人叶氏的墓呢?
关于叶氏去向,据《楚黄黄氏宗谱》记载说:“黄妻叶氏,生儿子,长子德远,次子德宏、妻毛氏,年轻时常住小山,后德宏、毛氏及叶氏,寻至富春山区,陪子久生活于富春山区。”
又载黄妻‘妣母叶太夫人’系琴川小山祝家庄人”。据说湖北武汉新洲地区有黄公望妻叶氏墓。
上述资料有几处值得商讨,一是说叶氏生有德宏、德远二子,这是事实,可是元大德六年(),公望在《设色山水》画题跋上写明“为子茂清画”,可见公望在德宏、德远二子之初还先有茂清。
二是说叶氏曾到“富春山区陪子久”,因为公望自皈依全真教后,大多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主张居静室,隔绝世事,以达到除情去欲,返本归真的目的。可见此时公望已不单属于他的家人了。
至正二年()夏五月七十三岁的公望回老家琴川时,亦是“寓真道院”,可见,他已到了“休妻别子”的境地。
而公望到富春山“小洞天”是七十八岁以后。公望不仅是全真教的道士,更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领军人物。
有人说,古今中外,凡是真正的大画家几乎是区别于常人的一群疯子,有的终生不娶,有的娶过后又各奔东西,原因是怕对方受苦,如此说来,画家是与自己钟爱的画定了终生了。
公望晩年自称大痴,常云游在三吴各地的青山绿水间,面对千姿百态的奇山异水,常感叹“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吴君接话:“是呀,《富春山居图》何以久盛不衰,原因就是画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无私的真爱,这些山水恬静、坦然,与天地共生。这就从本质上表现了人性向往自由与尊严的共同特征,所以能引起欣赏的人的共鸣。”
吴君的话,让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