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有诗云,“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彼时的余杭郡用以泛指杭州区域。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这片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余杭”这个名称有了更明确的界定——杭州市余杭区。
早在晋代司马彪所著的《郡国志》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寰宇记》也说:“杭因禹而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相传是禹维舟处。”意思都是大禹治水时曾经经过这里,舍舟登陆,因而得名“禹航”。后来,南宋《咸淳临安志》也有明确而且详尽的记载:“舟枕山,在余杭县西、北二十五里,山顶有石穴,古志云,禹治水维舟之所。”后来在汉字不断的变化当中,“禹航”二字逐渐被“余杭”所替代,这个名字从此便一直沿用至今。
地处杭州市东、西、北部,从三面环绕杭州城,余杭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地产大亨”,论广度,这里称得上“地大物博”,若论起厚度,扎根于此的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
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运河余杭段全长31公里,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是活着的、流动着的重要人类遗产,沿河而建的古镇,至今还焕发着勃勃生机。
“大隐隐于山”的余杭茶文化源远流长,径山文化融合了唐宋遗风与江南灵性,香火鼎盛的径山寺,曲径通幽的径山古道,自遥远的时光翩然而至。在余杭这座城,谱写出诗来:
“山水有灵兮,谓之余杭。”
——良渚——
这片土地上曾燃起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这束光,源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名字——良渚。
自上世纪初良渚古城的发现和挖掘开始,考古专家已陆续发现了完整的“古文化、古国、古城”。当时国家的组成、都城的设置、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与艺术的创造,沿着时光的脉络逐渐明晰了起来。
如今,我们可以行走在这片土地上,造访五千多年前祖先的家园——良渚文化遗址公园。在这片久远时光的故地,如今稻田吹来的风拨开历史的迷雾,久远的时光翩然而至,敲响历史厚重的钟声。
城墙遗址两侧,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稻田之间河流水系交错,在远处东明山的怀抱下,这幅田园风光仿佛千百年从未改变。
登上大莫角山环顾,整个良渚古城近在眼前。
在几公里外的良渚博物院,可以一探这段古文明更多的神秘之处。场馆内陈列着一系列在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玉琮,礼乐文明与玉器文化,就从这里开始,慢慢滋养着中华文明长达五千年之久。
年前的钟声响起,优雅而神秘的名字在唇边一次次吟诵,成为了历史和时光留给我们最好的宝藏。
——径山——
径山,位于余杭与临安交界处,为天目山东北峰。“雨嶂烟峦翠欲流,天开图画万山头”用来形容这里山清水秀的美景。
沿着曲折蜿蜒的径山古道,两侧竹林郁郁葱葱,途径多处摩崖石刻、碑亭,便可以最终抵达径山文化的渊薮——径山寺。
始建于盛唐,径山寺在南宋时被列为“五山十刹”之首,禅宗文化在此持续繁荣。寺庙整体建筑颜色以白棕色为主,经过五凤山门,沿着山势依次是释迦宝殿、潮音堂、观音殿、凌霄阁。登上凌霄阁的平台,可以俯瞰整座寺院建筑群,非常壮观。
在江南和风细雨的熏陶下,千余年来径山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宗教、艺术、文学、饮食......径山产茶历史悠久,距今至少已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陆羽曾在此著《茶经》,由此诞生的“禅茶一味”更是远传海外。
——瓶窑老街——
翻过瓶窑大桥,前行几步,就到了瓶窑老街。复古的街区,“解放风”的色调装潢,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
桑蚕文化展示馆、瓶窑风筝灯彩馆、余杭纸伞馆、瓶窑玉雕馆、瓶窑陶艺馆,老街不仅有沧桑的记忆,还有在沧海桑田的时光中保留的那一份匠心与传承。
窑人古道,苕溪游步道,北湖草荡......老街之外,访古赏景,这里也有不一样的美妙。
在余杭,完全可以“玩点野的”,许多野生半开发的地点,都能满足旅行的好奇心。
——长乐林场甘岭水库——
面积达2.4万亩的长乐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1.2%,种植有大量的樟、榧、枫、杉树木。郁郁葱葱的密林深处,环抱着犹如镜面般的甘岭水库——碧波潋滟,竹林青翠欲滴,仿佛就是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
竹林、古树、青山、溪流,在这无人打扰之境,扎营在湖边,看湖山旖旎,听鸟语虫鸣,尽享山水“野趣”。
——五常湿地——
除却早已声名大噪的西溪湿地,在余杭,还有一片比西溪湿地面积更大、也更原生态的湿地群——五常湿地。
每逢春夏,这里有大片的油菜花盛开,娇艳欲滴,蔚为壮观。
相比西溪湿地,这里多了点“野”。没有层层叠叠的围栏,没有人头攒动的游客,木栈道与小桥连接着湿地中的水系。深入湿地,赏花、观鸟,尽享无人打扰的无限春光吧!
谁说杭城只有西子湖畔?这悠悠钱塘,每一方土地,都自有无穷韵味。
山水有灵兮,谓之余杭。在这江南水乡,寻一方秀美净土,享一晌安宁时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