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有些崎岖,一阵颠簸后,“翡冷翠”(民宿)在天目山的山腰显现。民宿周围连带出云牵雾绕的山景和西游村的农家小屋,仙气和烟火气混合,扑面而来。近日,第5届天目山电影节就在这样的“仙气”和“烟火气”的混搭中低调开幕。推开民宿大门,屋内所有人都是轻手轻脚、细声细语,生怕扰动了什么。“玄机”就在一方拱形门洞内。门洞无门,仅用一块遮光布垂挡,屋内漆黑一片。前方的屏幕透着亮光,正播放着罗马尼亚电影《核磁共振》。屏幕像有某种魔力,牢牢“霸占”着屋内八、九个人的专注力。他们或倚靠着沙发,或抱胸蹙眉,或正襟危坐……两眼紧盯着银幕。屋内的每一个空气分子,此刻都似乎凝固了。终于到了片尾的字幕,“观众”似乎不急着离场,仍就着电影中的片段津津乐道。这恐怕是“屋内人”几天来最“优雅”、最克制的观影状态了。而前一晚,就在这同一屋内,因对电影《之间》新老两个剪辑版本的各持己见,这群人大吵起来,互不相让,甚至有人拂袖而去、愤而离场。当然,很快,他们又在散步的山道上和好如初。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天目山的山间民宿的“黑屋”内,一待就是五天。他们既是天目山电影节的观众、也是电影节的嘉宾和影评人。他们都有共同的嗜好——视电影如“命”。他们是:中国知名内地导演、编剧周洪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博导万传法,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电影博士的吴丹,临安餐饮界“大厨”吴爱国……没有红地毯,没有闪光灯,没有鲜花掌声,没有前拥后簇,只有“黑屋”内每日6场的小众电影,和每日的“素面中餐+小炒晚餐”。自2月6日起的近一周内,他们便甘之如饴地蛰居于此,“大快朵颐”地“私享”第五届天目山电影节。虽然在电影节“圈内”名不见经传,但“天目山电影节”,却已连续办了5届,还曾引来了包括《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内的影视大咖纷纷前来“助兴”。它到底是什么来头,又因何结缘天目山?“来这里的电影人,除了喜欢电影,还都喜欢吴爱国!”周洪波说。吴爱国,何许人也?他的“官方”头衔是临安餐饮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在临安本土开有餐饮旗舰店。“我是个热爱生活的餐饮人,是‘天目暖锅’、‘天目山电影节’等品牌的创始人,也是一个临安、天目山本土文化的传播者。”与吴爱国交谈时,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中专生,“我文化层次不高,但对文化却有很深的向往!”20多年前,一部中韩合拍的电影《千年湖》在临安天目山物色取景地,剧组正巧在吴爱国掌勺的餐厅就餐。一直把电影视为“高端艺术”的吴爱国主动服务,除了好吃好喝热情款待,还免费帮剧组对接起了在天目山的各项工作。一来二去,和当时任外联制片的凌涛成了朋友。不久后,凌涛带来了导演周洪波来天目山为电影取景。没想到,周洪波与吴爱国和天目山都一见如故。在周洪波看来,“天目山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质,适合隐修,在这里可以寻求自我,疗愈心灵。更重要的是,天目山的百姓热情好客,在这里特别放松。”一来二去,周洪波和吴爱国决定合作拍摄《天目三部曲》电影系列——以天目双眸为题材,讲述如何“面对”的《天目》;以冬天的蝉为隐喻,讲述如何“接受”的《冬蝉》;以天目山的花灯为线索,讲述如何“放下”的《之间》。每一部电影时长均超过一小时,题材、景色、演员均取自天目山本土。这一回吴爱国不仅仅只是当后勤、搞接待,他还是投资人和绝对“男一号”。“目前,前两部已取得‘龙标’,可以公映了。“从小人物切入,融合天目山的风土人情,讲述城市与乡村、梦想和现实间的碰撞和交融。”听着吴爱国对三部曲的认识,周洪波会意点头。第一部《天目》的诞生,让这群电影人萌生了办电影节的想法。“我们的作品小众,那就办个小众电影节来看世界各地的新片、探讨后续剧本创作吧!就是想把‘天目山电影节’一直做下去。”吴爱国说,电影节的团队里只有他一人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但是他向往、热爱,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正是吴爱国热情和执着,让周洪波等众电影人对天目山产生了“依赖”。电影节的行程每日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晨起床,洗漱早餐,8:00不到便“躲”进“影楼”。上午观影2部,下午2部,晚上1—2部,5天天天如此。“一年中,就在等着来天目山电影节的这几天!这几天,我们放松、充实、疲倦却满足。”万传法分享,“我们彻底放空自己,沉浸式观影,以此激发新的创作灵感。”“每次集中看片都是一次超强度的学习和训练,像一次电影精读课,让我们对当下世界电影的艺术潮流、叙事方式和价值观都有全新的阅读与感悟。”吴丹说。连续承办了四届“天目山电影节”的翡冷翠老板娘余丰,也被带成了“电影迷”。“店里为了配合老师们的观影需求,特意改动了格局。我每天都会抽空至少看一部。听听老师们对电影的探讨和点评,对我办民宿也会带来很多新的灵感。”余丰希望《天目三部曲》的播出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天目山,把电影文化融进天目山。余丰的期待,也正是“天目山电影节”一众创始人的共同心愿。“我们想把电影和天目山的旅游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带动乡村振兴。”周洪波表示,“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在这里建乡村电影院和大学生电影拍摄创作基地,开展电影创作竞赛……”采访结束,电影人分享了电影节的最后一顿午餐:每人一碗素面,两碟腌菜。记者用手机抓拍珍藏了这张照片。再过10年、20年,甚至可以是更久远的未来,假如天目山与戛纳、柏林、威尼斯齐名,想必今天的这帧照片会成为天目山电影节令人唏嘘动容的史料。梦想还是可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