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宝和他的大儿子孔维春在家中。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朱旭东摄
▲邢寿保在翻阅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证和立功记录。
▲邢寿保在翻阅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证和立功记录。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朱旭东)6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的报道。
(小标题)神奇老兵李箕秀
在我脑海里,李箕秀的形象并不太清晰,恍惚中,仿佛看到一个小战士捡起牺牲战友的机枪,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我翻箱倒柜,终于找到年对李箕秀的采访笔记,彼时的采访场景慢慢铺展开来。
高淳方言属于古吴语,外来者根本听不懂,必须有当地人陪同翻译。听说有人采访,李箕秀认认真真穿上蓝布衫,戴上珍藏的军功章,端端正正地坐在堂屋门口的条凳上。阳光照在老人身上,暖暖的,一如老人面上的笑容。
李箕秀说,他是在年参加完山东莱芜战役后被发展成中共预备党员的,师长王友坤(音)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师长怎么成了一位普通战士的入党介绍人?李箕秀说,战斗中他本来是端着步枪冲锋的,机枪手牺牲了,他捡起机枪继续往前冲。
师长在望远镜里看到了他的表现,决定介绍他入党。
年,孟良崮战役之前,李箕秀正式转正。老人骄傲地说,当时,连队仅他一人正式转正。他清楚记得,他是在一棵大树下面,认真地对着党旗宣誓的。
“宣誓时只知道高兴。因为入党了,就是跟着共产党一辈子了。”李箕秀说。
那时的采访重点,是他的入党经历,我没有问及他参加抗美援朝的事。但在他那件蓝布衫上,我见到了“年入朝战争纪念章”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纪念章”,并认真记录下来。
回到高淳后,他担任西墙围大队大队长、民兵营长,后又当过电工、广播员,“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他应邀到北京参加老兵座谈会,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老人很安逸,平时在家劈柴烧火,农活家务样样来。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每月有元的老兵补助,“当兵的时候,根本没想到现在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小标题)“新兵”孔德宝
现在,我已经没办法听李箕秀讲他亲历的战斗故事了。我再次告诫自己:机会不会两次敲门。于是,当漆桥街道推荐采访其他老兵时,我欣然前往。
91岁的孔德宝,据说“胃口好,睡眠好,就是有点耳背、腿脚不方便。”没想到,“腿脚不方便”的他,还真闲不住。当我们赶到村里时,他却跑到镇上去了。当我们赶到镇上时,他又去了村里。我们在镇里等了半个多小时,最终决定,还是去村里找他。
见我们到访,孔德宝忙着张罗倒水泡茶。鼻梁上架着老花镜,头戴蓝色运动帽,取水壶、倒茶水,动作慢点却很流畅。如果不事先知道他的年龄,根本猜不准他的岁数。
孔德宝14岁就开始做木匠,常年在溧阳外婆家做手艺。解放军南下时,他就跟着部队走了。“我是年5月5日当的兵。”他清楚地记得当兵的日子,“陈毅的部队解放上海时,我只在司令部当勤务兵,没有下班排。”
后来,他被分到苏南军区镇江军分区警一团机枪连,成了弹药手,参加太湖剿匪行动。“那些土匪,其实就是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有一个团。我们追着敌人打,打了6个多月。”剿匪的故事,老人讲得很简单,一下子结束了。他后来被分到高淳独立营,任一连一班班长。
每个人都想听听战斗的故事,我同样如此。但老人说,他并没有参加实际的战斗。“我们是新兵,老兵带新兵,冲锋陷阵的事,都让老兵做了。我们几乎就是负责打扫战场。”
现场的人都有点失望,孔德宝说,“事实就是如此。”想想也是,国民党的残余部队,还有多少战斗力?还会发生什么激烈的战斗呢?
爆发后,孔德宝在高淳参与征兵和接收伤兵的任务,并因此立了二等功。“我先后招了80多名新兵上前线,但我只负责将他们送到常州或无锡。”战争结束后,孔德宝就在班长的岗位上退伍了。
孔德宝的故事,听起来很是寡淡。他没有打过仗,仅用机枪打过靶。回乡后他回归农民本色,继续捡起木匠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小标题)一门八兵
“现在挺好,能吃能喝,睡眠也好。每个月还能领元优抚金。”孔德宝很满足,他略带炫耀地说:“从我开始,我们家族已经有八个当兵的了。”
“一门八兵”,在这样一个小村庄,可是个稀罕物。我这才注意到,坐在孔德宝对面满面倦容的老人,身穿一身旧军装。
“我是他大儿子孔维春,今年67岁,参加的是中国最能打仗的部队。”身体状况不如父亲,因而满面倦容,但提及自己的部队,孔维春却很自豪。38军,因在 中表现出色,被誉为“万岁军”。
年12月10日,孔维春成为38军师团3营炮兵连的一员,驻地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县。年3月1日孔维春退伍,也是“老班长”。
难道,他的当兵经历,如此平静?当然不是。
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后,中苏关系异常紧张,中国军队一直“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年,孔维春参加国庆20周年阅兵,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年,孔维春参加在山西大同举行的军事演习,模拟打击一个敌军空降师。“一个班26发炮弹,全部打光。”
他的经历,比父亲多了点紧张气氛。当然,他还是没有参加实际战斗,退伍后务农至今。思路更清晰的他,帮我理清了“一门八兵”的全貌。
个兵,孔德宝,参加过解放战争,为抗美援朝“征过兵、接收过伤员”;
第二个兵,孔维春的叔叔孔德荣,年入伍,在无锡当武警,年退伍;
第三个兵,孔维春本人,成为“万岁军”一员;
第四个兵,孔维春的妹夫孔德军,年入伍,北京军区某炮兵师炊事员,年退伍;
第五个兵,孔维春的大侄子,现役军人,一级士官;
第六个兵,孔维春的外甥女孔月萍,通信兵,年退伍;
第七个兵,孔维春的外甥女婿、孔月萍的丈夫,江苏省军区高炮预备师炮兵,年转业;
第八个兵,孔德荣的孙子,目前在警校就读。孔维春不知道他在哪个警校,也把他算成“孔家一兵”。
孔德宝的入伍,开启了他们家族当兵的先河。可听来听去,就是听不到激动人心的战斗故事,我已有点泄气。但再想想,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有了战争必然冲锋在前。但如果没有战争发生,大家都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小标题)“总惦记着吃”的邢寿保
听说还有一位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我们驱车前往漆桥街道荆溪社区的居家村。今年90岁的邢寿保,年2月作为新兵,被补充到 队伍中,上了朝鲜战场。
老人回忆得非常细致,但有点乱,并且多次回忆到“吃”的经历。新来的村干部催他讲朝鲜战场的战斗故事,老人愣了一下,随后很认真地说,“还没说到朝鲜呢!”
和邢寿保一道参军的有多人,他们组成一个新兵连,在常州训练不到一个月,就被送到位于河北的68军驻地。邢寿保是通信兵,或许,他就是孔德宝送过的新兵之一。
到了天津,邢寿保被分到炮兵营机炮连,仍然是通信兵。由于那位村干部特别想听朝鲜战场的故事,邢寿保特地跳过很多细节,开始讲到鸭绿江。
“那个端午节,我们在天津吃了粽子,就上朝鲜战场了。”我们随着老人对吃的回忆,进入朝鲜战场。
在老人的记忆中,那时鸭绿江上能通火车的一共只有两座桥,一座已被美军炸毁,另一座保住了。“战争就是打运输。如果没有这座桥,后面的百万雄师,就很难 。”
过了鸭绿江,邢寿保和战友们就靠双腿,经常一夜行军多里。“年那批兵,吃了苦头了,大雪天还穿着单衣,冻死冻伤的很多。我们去时,情况好多了。”老人不讲自己有多苦,至今还在为首批入朝的战士叫苦。
在朝鲜,不是爬山,就是涉水。“朝鲜的水好,很甜。”一直走到朝鲜东海岸元山市的文登(音)公路,他们开始就地阻击美军,并持续了13个月之久。
“每天都有战斗,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不打仗的时候,我们就是挖沟挖洞。那座山高.8米,我们从上挖到下,一直通到指挥部。整个山体都挖穿了、挖通了。”
由于战斗减员厉害,邢寿保不再担任通信兵,成了火箭筒班的班长。他的同乡孔繁明是火箭筒射手,邢寿保在他身后负责装填炮弹。美军一发炮弹打来,弹片切过孔繁明的脖子。“我用急救包往他脖子上按,血一直往外喷。他当场就牺牲了。”邢寿保不愿意说自己的立功表现,只在缅怀战友。
我在老人珍藏的发黄发黑的《功臣简历》上,找到了他的战斗故事。“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八日,立三级战功一次。该同志在战斗中表现勇敢……(几个字已经看不清楚了)火箭弹退敌五次,冲锋杀敌20名,有力支援了前沿步兵。”
阻击任务完成后,邢寿保年2月到后方换防,加强训练,随时准备战斗。年7月13日,邢寿保再赴战场,参加金城反击战,荣获集体二等功。
“我们一夜推进30里,目标是拿下月峰山(音)。当时下大雨,我们拼命往前冲。美军也打不动了,没怎么抵抗就撤退了。我冲进美军防空洞的时候,发现了半只南瓜。太饿了,我就把它吃了。”
占领月峰山后,双方伤亡都很大,陷入僵持状态。直到7月27日,已经是副排长的邢寿保接到通知,“没有命令,任何人不许随意打枪”。双方终于迎来了“停战协议”。“你不打他,他是不会签停战协议的。”邢寿保自豪地说。
幸运的是,经历过那么多战斗,邢寿保也没受过伤。 一次险情,是棉裤被弹片打通。“只觉得屁股一烫,没打到肉。”
复员回家后,邢寿保当过民办教师,医院院长、民兵营长、大队支部书记,并于年从漆桥粮管所退休。
“能活着回来,就够了。”退休后,邢寿保偶尔也会跟晚辈及村民讲战斗故事,他强调最多的,是中国军队的纪律。“朝鲜的苹果很好吃,长在树上把枝头压得低低的,我们嘴都能够到。但部队纪律严明,没有一个战士去吃树上的苹果。”邢寿保说,中国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非常严格的,“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法打胜仗。”
当民兵营长的时候,他教民兵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现在,他在家里没事也经常哼唱这首歌。
(小标题)民间记录者——汤新民
采访完邢寿保,我心里还是有遗憾——如果能再有一个像李箕秀那样的老兵,该有多好?
当地的驾驶员老何回头说:“我给你推荐一个人……”
老何的朋友汤新民是一名年退伍的老兵,前几年写了几篇关于抗战老兵的文章,其中专门写李箕秀的就有三篇。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通过汤新民,我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李箕秀,还能听到更多老兵的故事。
赶到汤新民家,他早泡茶以待。看得出来,他也很希望这场相逢。
年,汤新民着手收集老兵的资料,他写的 个老兵是李代胜,高淳走出的“ 个大官”,担任过长春一汽副厂长,是副省级干部。老人年去世,享年99岁。
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汤新民连续推出8篇《八年抗战在高淳》系列文章,其中再次提及李代胜及多名抗战老兵。
只要有机会,汤新民就找高淳的老兵聊。为写李箕秀,他前后5次采访老人,每次都要聊一两个小时。
“再不写他,他不在了怎么办?”汤新民被高淳区政协聘请为文史研究员,他说,他要努力给高淳留下尽量真实的关于老兵的史料。
年1月,汤新民采写的《追寻九旬老兵李箕秀的足迹》,连续在当地的电子刊物《桥》上刊登,并被发到“漆中校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