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学习记录:
1、“於”字有四种读音,即yú(于)、wū(呜)、yū(迂)和yù(玉);我们一般把“於”略写为“于”,但是“於”字读wū(呜)、yū(迂)和yù(玉)三种读音时,仍作“於”不能略写为“于”,如见于先秦文献的“於戏”、“於菟”、樊於期等。在地名上读於潜yúqián
2、於潜:宋代县名,在今浙江省,於潜镇。位于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南麓,地处浙西山区,临安市域的中心地带。
3、北宋熙宁六年(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路过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法号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筠(yún):竹子的青皮。也可以代借指竹子。轩(xuān),中国古建筑里面小屋或是带窗的长廊,一般读书人会把自己的书房或是住宿,命名为某某轩。这里绿筠轩,意思就是绿竹小屋或绿竹游廊的意思
4、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5、扬州鹤:据传说,有四人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扬州当时处在京杭大运河中枢,商贾众多,物华天宝云集于此,是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后人就以“扬州鹤”来代表十全十美的,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
苏东坡6、这一句东坡先生,对那些俗士的讽刺和挖苦,又想在竹林里面赏竹,扮风雅,赚爱竹的清高之名;但同时又要竹林里,大吃特吃猪肉,满足口腹之欲。意思就是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简单来说,既然要做俗事,就得不到风雅之名声。又要风雅,又要享受俗事的乐趣,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
7、世人爱竹,爱其风骨有节,不七拐八绕。这首诗用词,如竹子一般,简单直叙,直来直去,通俗易懂。最后的嘲讽,也是干脆利落。
8、又是学了几天诗经之后,特别是昨天的秦风.黄鸟,以及我发布的长篇论述,太过沉重了。今天我还是跳转一下,来到宋代,选了我喜欢的东坡先生一首不太出名的诗歌来学习,从美食吃货的角度来展开讨论。
抛开这首诗最后的讽喻不说,单纯从吃货角度来说,在竹林大啖美食,也未为不可。特别是吃竹笋,尤其是现在这个节令。初春时节,新鲜竹笋长出地面,我们南方的一道时令菜“腌笃鲜”上餐桌了。(新鲜猪肉,腌猪肉,加上新出土的竹笋一起炖煮,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嫩,鲜味浓厚)苏东坡定没有尝试过腌笃鲜的味道,那真是一绝。于是我在这首诗的最后,自己画蛇添足,合了两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唯有此君配腌鲜,方能骑鹤下扬州。
算是一个吃货的诗词吧!
腌笃鲜9、东坡先生家学渊源,少年得志,金榜题名,一帆风顺。哪知到了中年之后事业,开始走下坡路。“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东坡《初到黄州》)乌台诗案后一贬再贬,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一路向南啊,从汴京一路贬官到黄州(湖北),惠州(广东),到了最后还被贬官到儋(dān)州(海南)。换个普通人早就精神抑郁,抑或颓废困顿,生无可恋了。但是,我们的苏老发挥了吃货乐观主义的精神,贬官到哪里,吃到哪里。作为一个吃货,自得其乐,率然随缘,胸襟之豁达远超常人。
初贬到黄州,即兴作诗一首: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东坡《初到黄州》)
北宋期间,官衙富贵人家以羊肉为主要肉食。宋代的达官贵人嫌猪生活之地脏,不喜吃猪肉。而且当时猪肉烹煮的菜肴也不多,做出来也不好吃,于是猪肉很便宜,吃的人也不多。但是,苏东坡在贬谪黄州期间,对猪肉的烹饪,进行创意改进。创造了新的猪肉的制作方法并写下《猪肉颂》,教百姓以此法制作。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就是大江南北人人喜爱的东坡肉!东坡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东坡肉10、接着苏轼又被贬官到了惠州,就是广东,当时被称为岭南地区。岭南当时并未得到高度开发,当地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的。很多方面距离中原发达地区,有不少差距。六祖慧能初参五祖时,弘忍听闻他来自岭南,就问,岭南都是獦獠之属,没有佛性,怎么能参佛。尽管后来还是被六祖怼回去了,传了衣钵给六祖,但当时岭南在大多数国人印象中,就是贫穷落后的地区。
岭南虽然贫困,但气候宜人,夏湿冬温,植被茂盛,出产丰富。特别是水果,尤其是荔枝,唯有岭南有产。苏东坡算是又抄上了,每天大啖荔枝,这东西是好东西,但吃多了上火。我也酷爱荔枝,大学时候和我弟弟两个人一天吃5,6斤,结果流鼻血了。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惠州一绝/食荔枝》),这首诗歌在我中学语文课文里的注释里面有记载,我那时候读书,正经知识点记不住,各种犄角旮旯的注释倒是过目不忘,算是精通各种雕虫小技吧!
荔枝11、最后苏轼被贬官到了儋州,就是海南岛。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当年海南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当时,苏轼已年过六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希望,便把全家安置在惠州,只带幼子苏过一起渡海。虽然儋州生活极其艰苦,但是苏轼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元老侄孙书》)。支撑苏东坡熬过这段岁月的,除了精神的豁达,应该还有“蚝情万丈”。
东坡与生蚝“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苏东坡《食蚝》),每每都要告诫儿子苏过,谨慎一点,不要到处去说(生蚝的鲜美)。否则北方的那些君子们,都要争着像我苏东坡一样,主动求贬官到海南来,分享我这个美味生蚝了。这是一种夸张自嘲,戏谑,来嘲笑那些把他贬官至此的“君子”们,借此也夸赞了生蚝之味美。
生蚝1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大概便是东坡先生,连遭贬谪,却生性豁达,乐天知命,留名千古的原因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