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道县仙子脚镇布竹源村,村民在树龄年的银杏树下剥花生,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乡村画卷。近年,该县将古树名木作为乡村旅游的品牌打造,对境内棵古树名木实施挂牌保护。
蒋克青熊昌勇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黄婷婷
从躲在阴处走,到追着阳光跑,转眼岁末,金灿灿的暖阳透过黄澄澄的银杏叶,构成了初冬最慰藉人心的一抹色彩。
没有人愿意浪费这个周末,此时,湖南人的朋友圈,除了层林尽染的红叶,便是纷扬飞舞的银杏了。
到“中国银杏第一村”
来一场研学之旅
银杏不似那些绿中透黄的树,初冬的银杏叶,黄得纯粹、透明、堂堂正正,且状如鸭掌,显眼好认,穿行在城市里,银杏树是让人无法忽视的惊喜。
最近,长沙芙蓉北路的“银杏大道”成了“网红”,从开福区八一桥以北,绵延13公里,车行其间,道路两旁的银杏叶黄灿灿泛着光,驱逐了空气中的寒意,也平息了不少上班族通勤拥堵的抱怨。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长沙岳麓山风景区的云麓宫人气飙升,那里有目前长沙城区最年长的一株银杏树,多岁“高龄”,高达30余米。树上祈福的红绳衬得银杏叶更为明亮,北风吹过,给台阶坡地上铺满一片金黄,让人急于置身其间,却又不忍踩踏,脚步也不由得温柔起来。
再“奢侈”一些,可以给自己放个小假,去刚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桐子坳景区看一看。景区所在的永州市双牌县茶林镇桐子坳村,被称为“中国银杏第一村”,景区内有银杏树0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株,树龄最长的达年。
桐子坳村在群山环抱中,聚集着集中连片的古银杏群落,加上百年历史的古村风光,置身于高山幽谷的一片金黄中,拍照留念、绘画写生,抑或仅驻足观赏,都足以让人沉醉。
为什么银杏是活化石?它的叶子为什么会变成黄色?银杏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吗?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们往往不满足于只观赏银杏叶的美貌,对这种古老的生物,他们有无数的疑问。
11月开始,桐子坳景区迎来了来自澳门静平学校的第一批研学师生,负责人表示,景区配备了专业的研学导师,可以在古银杏观光区为孩子们讲解银杏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式、栽培技术和病虫防治等知识。
随处可见的银杏,
依然是濒危物种
银杏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可是,几乎每只大熊猫都有饲养员们的悉心呵护,银杏却随处可见,成为城市里常见的绿化树种,让人不禁生疑:银杏到底哪里濒危了?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银杏不仅常见,而且生命力强大。上千年的古银杏树并不稀有,而且,银杏还有顽强的萌蘖能力,可以在植株被砍去后重新长出新芽,生长速度也十分可观。
然而,苗圃栽培的银杏虽常见,野生环境下生长的银杏却稀有而孤独。有人笑称,认识了银杏,就认识了一整个门的植物,它是银杏门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的“独苗”,它在地球上走过2亿多年,见证着与它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一一灭绝。
经历过多次全球气候震荡的银杏,最终仅在我国东部(浙江天目山为代表)、西南(贵州务川、重庆金佛山为代表)和南部(广东南雄、广西兴安为代表)地区留下了3个野生种群。
根据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湖南省调查报告,我省银杏虽古树名木众多,但无野生植株,均为人工移植栽培。
更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研究人员在野外监测发现,许多野生银杏大树周边,已经近10年没出现天然更新的幼树和超过3年的成活幼苗,且大多数银杏的野生种群不在自然保护区内。
宋朝时,银杏成为皇室贡品,人们才开始重视它。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记载:“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植物学家们如今将其视若珍宝。今年10月,国内的科学家通过5年努力,建立了迄今最大的银杏遗传数据库,为认识银杏的进化历史与进化潜力提供了重要信息。
此时,不论是常见银杏还是野生银杏,黄叶都开始加快了凋落的速度,在空中表演年度最后一场绚丽的蝶舞,直到挺过寒冷的冬季,来年5月抽出新芽。
朱光潜有一个“厚积落叶听雨声”的故事。他在院子里积满厚厚的落叶,期待夜深读书时,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残叶的声音。
清洁工人们似乎也很懂得这种趣味,他们将掉落的银杏叶厚厚地堆在树下,阳光就躺在这一片金黄的落叶里。
据省气象台预计,17日起,我省气温将“滑梯式”下降,雨量、雨日均有所增加,我们只需做好保暖,厚积落叶,等待雨来。
■生物小名片
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曾是仅遗存于我国的珍稀树种之一,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2.7亿年前,素有“活化石”之称,种子和叶子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在我省均为人工栽培,安仁县、慈利县、江永县、桃源县等地栽培较多,无野生植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