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太湖源头东天目。

天目山古名浮玉,后称天目,名始东汉,显于五代梁时。东天口山在临安城西北30公甩处,顶峰海拔米,人太湖主流——苕溪,原出于山北之临目。

龙须峡生态沟,东天目主峰东南临目乡境内海拔米的马尖岗,是若溪的主源头,龙须峡谷即在其下,是著名的“生态沟”。峡谷海拔在-米,这里山体湿润,十里长谷,古木参天;百丈崖壁上攀附着浓密的龙须草,“龙须峡”即由此得名。

从峡口进谷,立即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山情野趣,幽谷风光:林间不时传出清脆的山鸟啼鸣声,山崖上偶尔还能看到攀援飞跃的猿猴;清澈的澳水随山势或缓或急地流淌,时而是潺潺清泉。时而是飞流急湍,从高处跃落,则化为淤布一片,汇人深渊,则成碧水一潭.澳谷中布满大大小小的卵石,大的粗犷怪异,兀立溪中,任急流飞瀑撞击,纹丝不动;小的玲珑别致,偶为溪水冲击,在水中翻滚舞动,若有灵性。

龙须峡天作地造,四时成景:春天山花似锦,美不胜收;夏日峡风穿谷,清凉宜人;秋时满山红叶,山果馋人;冬令冰花琳琅.冰趣横生。

龙须古庵,龙须峡六七百米高程处,至今仍留有一古庵即龙须庵。据《杭州高僧列传》称“高峰原妙(-),江苏吴江人,初习天台宗,在净慈寺出家,后师从雪岩祖钦,在临安龙须山参学。”龙须古庵就是被誉为“江南古佛”的高峰和尚当年参禅处。龙须古庵建在山崖间,占地不广,却古木掩映,时有云雾萦绕.使人领略到·种“深山藏古寺”的独特意境。

白沙听涛,出峡是白沙村,龙须峡的水就是从这个村流出的。东天目千山万壑的溪涧汇流到自沙,溪流汹涌涛声如雷,傍溪听涛,摄人心魄。“白沙听涛”是龙须峡谷又一特色景观。

指南天池,与白沙村毗邻的指南村,在东坑、西坑峡谷间。指南村年代久远,全村以“百0(xi)”为大姓,相传系春秋晋国大夫郁缺的遗族,除指南外别无分支。指南的参天古木有多株,有树龄千年的银杏和古老的裙松,有珍稀树种天目铁木等。特别是村中海拔多米的“天池”,面积有六七千平方米,在“天池”荡舟、撑筏其山情水趣为别处所无。指南的层层梯RI,从数百米高的山介延伸到谷底,也是,一幅巧夺天工的画图。

昭明禅院(下院),东天目山势峥嵘,占木参大.多奇峰幽谷,飞瀑流泉,历史上曾是佛教名山。梁昭明太子萧统(--)曾于此参禅。现山麓梅家村的昭明禅院(一卜院)有文选楼,相传为萧统编文选处。下禅院的前殿为明代建筑,当年有过.‘八方香客云集来.十万香火散江南”的盛况,廊柱上留有反映萧统读书分经、梁武帝迎归、当地父老相送等场面的浮雕。现禅院己修葺并对外开放。

东天目双瀑,沿南坡山径登岭数里,至半山卒,即可闻瀑声,隐隐如雷。迁回而上至东侧,即可见一空旷峡谷。瀑布从数十米高空飞泻而下,称为东泽。东泽落差为45米。折,直冲凸岩,水花四溅,蔚为壮观。

从东瀑沿山路蛇行而上,约行半里至西侧,即至西i琴。西瀑落差为“米,瀑流中经数折,逐级倾泻,形成·挂挂水晶帘幕和尤数水花、阵阵雾气,景象较东瀑尤为奇丽。岩上镌有“悬崖飞溅”四个大字.泽下是一片深潭,潭上有“垂虹”桥,上有“鸟道斜穿积翠连,两峰道一桥悬”的刻石。站在桥上观瀑,西瀑的壮丽尽收眼底,水雾蒸腾扑面,情趣盎然。

昭明禅院(上院),由西瀑折上不多远,为昭明禅院上院,占地数十亩,四周皆藤萝古木,参天蔽日。原寺建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几经兴毁,清初复建,雍正十三年()救赐御书“普照千秋”额。原存山门、天王殿、藏经阁等建筑及重建昭明禅院的碑刻,保存完好。现禅院已修葺一新,殿内香烟缭绕,梵音声声,置身其间给人一种进人深山中的神仙福地之感。

由禅院东行百余步为钟楼,亦已修葺,内留有梁朝万斤钟一口,钟上铸有“枚赐东大目昭明禅院”字样。于今已有1多年的历史。

东天目洗眼池,由昭明禅院西行约米为东天目洗眼池。池深不足1米,有泉水从窍中泊泊流出,清凉甘冽。相传萧统因分经劳神,双目璐障,志公和尚带他到此掬水洗眼,使一眼复明,故称洗眼池。池畔原建有回光庵.今已废。

洗眼他上有分经台,相传昭明太子初到天目山时以人夜,见一草庵内有僧人在烛光中顾自念经,并不答理。天明诵毕才作答,知僧人名志公,在念《金刚经》,因不懂梵文,不分章节,难于停顿。萧统即在石台上译述《金刚经》,并将其分为32节。其后,此台即称为分经台。

大仙峰,自分经台沿石阶上费1可达东天目绝顶大仙峰.明人王亮登峰后留有赞叹:“北望长兴,涣挟震泽;南临巨壑,直走险滩;东眺钱塘,江海映带;西控宣欺,齐云高举。千余里一指顾间矣。”近人郁达夫也有歌咏:“仙峰绝顶望钱墉,凤舞龙飞两乳长。好似夕阳金粉里,众山浓紫大江黄。”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