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梁建伟姜晓蓉通讯员陈胜伟
“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这句话在浙江农林大学师生中流传甚广。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聚集着一批引领国内山核桃、香榧和竹产业研究的专家教授。说到教授,浮现在脑海里的,常常是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的形象。但森林培育学科的教授们,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教他们种山核桃、香榧、竹子……不少农民亲切地称他们为“农民教授”。
这些年,专家、教授们见证了一户户农民、一个个村庄乃至一个个乡镇县城的致富之路。他们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在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党员活动室,一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挂在最醒目的地方。支部书记郑炳松清楚地记得,这块金灿灿的奖牌,是他于年7月1日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带回来的。
“这个奖对我们来说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郑炳松说。
支部建在学科上
时间回到年。森林培育学科成立之初,目标已然清晰:顶天立地、服务农村。但当时,该学科研究条件差、师资队伍弱、学术成果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缺乏影响力。
支部建在学科上!为了破解困局,时任学科带头人兼支部书记方伟教授提出,支部就是战斗堡垒,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走重点学科建设的路子。“每次开会,先开学科大会,把研究的难点摆出来,然后召开支部大会,党员主动承担学科重点、难点工作。”方伟的目标明确。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书记郑炳松(右三)正在指导植物栽培技术。本文均由学校供图
如今,在天目山一带,很多山核桃树都种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树高不过5米,人站在地上或者搭个梯子就可以摘到山核桃,还能提前挂果,产量高且稳定。
林农们说,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山核桃树高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且多长在陡峭的山坡上,难采摘,还经常会发生各种病虫害。黄坚钦教授是支部的老党员,他主动接过了山核桃研究的难题,一干就是20多年。
“有段时间,不断往返于学校和各个村,有一个月我去了9趟桐庐县翰坂村。”黄坚钦说。他们一边查资料,一边下乡调研,和农民一谈就是几小时,调研过的林农有上千人,先后攻克了山核桃嫁接、矮化、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难题,终于让山核桃树真正成为山农们的“摇钱树”。
年,黄坚钦教授领衔完成的“南方特色干果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支部建在学科上”的模式,取得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双丰收。如今,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已形成“学科大会后召开支部大会”的惯例,将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充分融合。
用房面积从3间不足平方米,发展到占地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实验室楼,再到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从起初的13人发展壮大到49人,建成了由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创新人才等一流人才组成的学科团队。22年以来,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在大地深深扎根,走得越来越稳。
帮农民富起来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永远奔走在路上。
一棵大香榧树收成,抵得过山区一个农民全年的收入。不过香榧苗很难种活,从幼苗到挂果,一般需要10多年时间,而且,如果不掌握栽培技术,香榧的果子小、种衣难剥、口感差。
研究香榧培育的戴文圣教授是一名老党员。为了选育优良的香榧,戴教授带领团队在崎岖的山上踏出了一条条小路,到了花季,夜晚连续在山上蹲点观察,经常一去就是十来天,为的就是使香榧的挂果时间缩短5年以上。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党员、教授戴文圣正在指导农民种香榧。
研究香榧近30年、头发已有些花白的戴文圣颇为感慨:“科学成果研究出来了,必须要向农民推广,农民用了我们的技术,收入增加了,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但是,向农民推广技术并不容易。农民担心的是,万一香榧树种不起来,怎么办?
“农民很淳朴也很现实,要领着他们致富,还得讲方法。”年,戴文圣索性把两棵香榧树种到庆元县张村乡政府门口。过了两年,这两棵香榧树居然都挂果了。马上就有农民找到戴文圣,请他指导自家种植香榧树,戴文圣来者不拒,一趟趟跑到山里,耐心传授栽培技术。
但戴教授慢慢发现,种植过程中,农民遇到的问题太多,一户一户指导根本忙不过来。他向支部反映了这个问题,支部马上开会讨论并决定:和当地政府合作,共同帮农民致富。
年,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和天台县石梁镇东溪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戴文圣带团队给农民送去香榧苗,然后一起种植,把技术教给当地农民。现在,东溪村的香榧种植面积已达多亩。
庆元、嵊州、遂昌、建德……戴文圣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省。在他们的努力下,我省香榧栽培面积从年的不到8万亩,上升到目前的90多万亩,产量从年不到吨到目前近吨,累计带动香榧产区的农民增收近20亿元。
“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去农村,那是我们的一线。”这是支部党员的心声。学科党支部每年集中开展“党员教师进基层”等走亲连心活动,开展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教授们出去给农民讲课,把自己的技术成果向全社会推广,既不藏着掖着,也从不讲报酬。近几年,学科累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多人次,每年培训农业技术人员0多人次。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党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党支部活动。
教授们上演《山海情》
教授们的路,正越走越远。他们的脚步一直到大别山、到黔东南……上演了一出教授版的《山海情》。
重庆市忠县是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团队重点帮扶地区。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党员桂仁意教授曾多次到忠县,仔细考察当地的土壤、气候之后,精心挑选了高节竹作为主要品种。
“高节竹属于高产优良的笋用竹种,集观赏、生态等用途于一体,很适合忠县的自然环境,而且栽种技术难度低,很适合作为扶贫产业进行推广。”桂仁意说。
随后,“智囊团”也来到了忠县,为当地竹产业的发展规划、种苗引进、栽培管理、笋用竹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提供全套“智力支持”。目前,全县竹林面积达17万亩,竹材总蓄积量25万吨,年可采鲜笋3万吨,初步形成以鲜笋、笋干、环保餐具餐盒、竹炭为主的竹产品系列,并注册了“巴扎营”“皇瑞”“忠州三宝”“瑞竹”“竹之郎”等商标。
在黔东南,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还有一个偏远地区对口帮扶对象——贵州省锦屏县花桥村党支部。党员教师们利用学科优势,为花桥村送去了精准帮扶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黄坚钦教授每年都要跑几回花桥村,“‘等靠要管’在扶贫工作中是行不通的,关键要把产业托起来,让当地有内生动力。我到花桥村去,就和当地农民说,我们临安也是山区,山区靠什么致富?在我们那儿,就是靠山核桃产业。我们也要用产业来帮助你们。”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专家、教授们平时奔走在外,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成为这个支部前进的强劲动力。四季更迭,他们要在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年7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