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长水,流淌千年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
图片来源:秀梅里
秦始皇
开凿长水置县由拳
长水是嘉兴继槜李之后的地名。古长水,即今长水塘,属吴国,《吴录·地理》载,吴王时,此地本名长水,故嘉兴亦名长水。吴灭亡后,长水属越。
现在的长水,源流分别来自天目山和东苕溪,经桐乡至硖石,往东北流入秀洲区,经王店、蚂桥流至西南湖。据《嘉兴市志》记载,长水塘航线是王店市河通往海宁的主要航道,河面平均宽30米,底宽12米,可通航80吨级船舶。
春秋时期的长水有多长,多宽,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相传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下令拓宽长水,将长水自夹谷,经殳山到鸳鸯湖,穿过现在的市区通穆河溪,连接到吴国国都,通太湖。现在一般说法是,在那个时期,秦始皇在长水改由拳,建县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始皇东巡,术士说,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秦始皇过长江到海盐,登山观海,风高浪急,无法渡海,便沿海边溯江而上,从江面狭窄处渡江到会稽祭大禹。
回来时,秦始皇乘船从长水过,发现有一个商贾农夫聚集,泛舟买卖交易的水乡,十分热闹,形成了俗称“水市”的水上市场,又听闻此地竟还流传着“江南好风光,水市出天子”的民谣。秦始皇始信术士的推测,即令随众和囚徒十万,新建驰道,拓宽长水,拦河筑堤堰,斩宝马祭河神,将长水改名由拳,并置县。
关于由拳的含义,传说当时正值大暑,炎炎烈日下囚徒们日夜赶工。不少囚徒不堪重负纷纷逃跑。秦始皇一时无计可施,急命部下鞭打抓回来的囚徒,并大吼“囚倦、囚倦!”后来,秦始皇将长水改名囚倦,置县时取音名由拳县。
明清时期
长水之畔商贸繁盛
古长水风光秀丽,水势凶猛。在明代,“长水飞帆”为嘉禾十景之一。历代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吟咏长水的诗篇,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有诗咏长水“两岸朦胧桃李花,一天风露属渔家,小船卧听棹歌去,行到鸳湖月未斜”。
图片来源:秀梅里
长水也带来了便利交通,使往来商贾船舶络绎不绝,源源不断的物资和人流,带动了周边经济繁荣和村落商铺的形成。人们沿河而居,渐成小镇,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
“黄纱小布最驰名,捆载商船处处行。夜火织成千万匹,一齐入市待平明。”郭维垣的这首《梅里词》写出了明清时期,长水之畔,王店镇上商业的繁荣兴旺景象。
早在明代,王店镇就已是农副产品的集散之地,两岸商店林立,摊贩遍布贯穿东西,“民物殷阜,俗尚淳朴,已成一巨镇”。明初时,镇东有卖鱼桥,猪行街,菜蔬桥等,均是热闹的农贸市场。明万历年间,官员李芳在镇西建造分为上、中、下三坊的60间市屋用于租赁经商,发展了大批商店,后来他又“或六十间,或四十二、三十二”地陆续建起了一百多间店面房,使得长水塘庆丰桥一带成了繁华的商贸区。到了清代,虽在咸丰时多次遭兵灾而一度衰落,但经过绅商的协力经营,低迷的市场又迅速恢复了过来。
据《梅里备志》载,宣统年间全镇有各类私营店摊家之多,其中大多或小商小贩,或茶店、酒肆、饭馆等。民国时期,商业达到鼎盛,民国十七年()全镇有布庄、钱庄、典当、丝行、木行、米行、南货等一定规模的私营商业家。
康熙
长水塘边挥笔写绝对
随着人员的流动,除了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名人雅士云集,铸就了王店镇的文化之魂。清代才子、梅里学者冯登府曾说:“梅里,诗海之一波也,自元至今,传刻无虑数百家”,清代编纂传世的诗词总集就有82卷。乾隆年间,许灿的《梅里诗辑》三十卷和沈爱莲的《续梅里诗辑》十二卷,共辑录了自元至清的梅里诗人名,诗作首,而诗人们自己结集的诗词集则不计其数。
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也收录了王店镇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家19人。明末清初周筼的《采山堂集》,诗家评称“不袭前人片语,取格最高”;王翃的诗集《春槐秋槐堂集》共收作品上千首,时人赞为“有盛唐之风”;李绳远的《獭祭录》、李良年的《秋锦山房集》、李符的《耒边词》等均蜚声南北;稍后的朱彝尊(—)精通经、史,工诗、词,是浙西词派和浙派诗的创始人,被誉为“一代文宗”,他的一百首《鸳鸯湖棹歌》被后人誉为“一部有韵的地方志”。
在王店,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当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正准备从长水塘南下至海宁盐官,众官员纷纷恳请他留下墨宝,他眼望着庆丰桥(俗称塘桥)高高横跨于长水塘之上,桥的东逸是一座庙,而庙桥横跨在梅溪之上,与塘桥构成一个直角。康熙沉思片刻,便挥笔写了句上联:“庙桥塘桥塘桥庙”,但一下子想不出下联,只好遗憾地掷笔离去,留下了这副没有下联的“绝对”。
图片来源:梅里老林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年10月,王店镇报上刊登了这则《康熙梅里出绝对》的民间故事,当时64岁,身患听力残疾的修鞋匠庄克强看到之后,琢磨出了下联,他的下联“塘水长水长水塘”别有韵味。
庄克强解释道,上联“庙桥塘桥塘桥庙”说的是庙桥与塘桥成一个直角形,边上还有一座庙。而他的下联“塘水长水长水塘”说的是长水塘与王店市河(即梅溪)也成一个直角形,王店市河是长水塘的分支,流的也是长水塘里的水。上面说桥,下面讲水,庙对塘、桥对水,相当工整。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往往就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之处缓缓流淌,浸润人心。
孙中山
途经王店考察长水
时光抵达民国年间,虽然沪杭铁路已投入运行,王店通上了火车。但人们进出或是货运,乘船走水路仍是最普遍的方式。古朴的手摇船,荡漾在柔情碧波之上,人们枕水而居。两岸人家在欸乃的桨声里睡去,又在欸乃的桨声里醒来。清晨浣洗煮食,河边共饮早茶,一派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情。
费志民摄
在这里,这条河流又与一位伟人相遇。年12月,孙中山先生搭乘火车巡视沪杭线,专车于12月9日上午从上海启程,途经松江、嘉兴、王店、硖石、斜桥、长安等地,中山先生每过一站,都要了解当地风俗,熟悉铁路走势。
12月10日上午,专车进入王店站,中山先生坐的是最后一节车厢,他身着黑色西装,白衬衣,黑领带,头戴一顶白色镶黑圈的圆顶大礼帽,右手执手杖,从车厢的前门下车踏上月台。
中山先生微笑着一边向人们挥手致意,一边用浓厚的广东口音向同胞们道辛苦。在人群的簇拥下,中山先生缓缓走上了车站的最高点,鸟瞰王店镇风貌。
因尚有时间,中山先生还踩着四喜街的石板路步行了一刻钟,到王店镇西庆丰桥考察长水塘。他向当地的水利专家询问了长水流经的地域、庆丰桥的宽度和桥下水的流量等问题,在徒步返回车站途中,又对王店镇的风俗民情作了一番了解。
事后,王店人民为了纪念中山先生来此巡视,就在车站附近俗称“草白场”的草坪上建造了一座“中山厅”,厅内悬挂中山先生巡视王店的照片以及题词。只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厅”连同旁边的木桥毁于日寇与伪军之手。
图片来源:秀梅里
岁月流转,历史轮回,穿镇而过的长水塘,带给这座小镇数千年的兴盛,承载了一代代小镇人美好的记忆。如今的长水塘,碧水悠悠、白墙隐隐,与喧嚣保持着温柔的距离。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每天清晨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美丽的江南小镇景色,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绿树芳草的气息。
禾点点记者黄寅佳
通讯员梅晓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