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园园童锦
昨日,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在临安拉开帷幕,在现场考察环节后,大会发布了我省首个《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工作手册(临安版)》(以下简称《工作手册》)。
《工作手册》以我市临安区在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和风险反馈方面的探索实践为主线,反映了临安在省、市指导下,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初步形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制工作新机制。
全省首个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工作手册(临安版)发布。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志平评价说:“手册是浙江、杭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贯穿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平时常态管理、战时闭环管理、源头预防管理和责任落实管理等各个环节,列举了临安的典型案例,对我省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做好全域地质灾害风险精密防控,牢牢夯实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地质安全‘底线’,是杭州高标准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临安等地的大胆实践和总结提炼,杭州已初步形成了地质灾害“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立体保障、整体智治”的杭州做法,正在为全省、全国输出地质灾害精密防治“杭州样本”。
“一个个斜坡看过去,一家家查过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
扎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地质风险防控网
“杭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长久以来,地质灾害“风险怎么找”“预警怎么发”“地灾怎么防”“人员怎么撤”始终是规划资源部门重点探索解决的难题。
尤其是地处浙西天目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临安。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诱发临安西部山区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利奇马”台风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全市域地质灾害风险防治力度,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给了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底气。”
杨志炜是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副局长,他的岳父以前就住在临安於潜镇堰口村,每次下暴雨前,他都要跑到家后面斜坡上去看看,有没有可能发生滑坡,会不会受到暴雨冲刷影响。
在“领命”临安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后,他决心用关心岳丈一家安危的办法来充分摸清全域地灾风险情况,“一个个斜坡看过去,一家家查过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
在省市规划资源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临安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对全区18个乡镇个有人居住的斜坡单元进行了全面调查,将有人居住的山坡,分为无风险和有风险,对于有风险区域分四级管控。高风险区域,当雨量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启动相应的撤人措施。
“如今临安多个有人居住的斜坡单元都建了信息卡,共划定风险区个,其中极高风险区84个、高风险区个、中风险区个、低风险区个。”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将各风险点的地质灾害巡查、监测、预警纳入当地个行政村的个网格管理体系,“一坡一卡”对应明确风险等级、网格员、影响农户等,临安全面夯实了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根基。
“我们首先‘一对一’指定网格员负责的坡面,平时对坡面做好日常巡查,一旦发生异常便立马上报。”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作出撤人决策的时候,由网格员、驻村干部等通知到位、协助撤离。”
年7月5日下午三点,收到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预警信息,岛石镇呼日村紧急组织村民撤离。在村民撤离12个小时后,呼日村呼马线地质灾害点连续发生两次滑坡,成为杭州近年来一次非典型意义上的成功避险案例。
“什么时候撤人、撤哪些人、往哪里撤一清二楚,让村民很有安全感”
形成全省首个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工作手册
“现在遇到下雨天气还会害怕吗?”
“‘利奇马’后也经历过两次台风,政府反应很快,什么程度的雨量安排我们撤离、往哪里撤,都是提前演练过的,感觉没什么害怕的。”
如今,距离台风“利奇马”已过去两年,谈到遇到台风天的感受,岛石镇呼日村村民凌茂春说自己现在很有“安全感”。
村民的“安全感”,正是杭州加大地质灾害立体管控的成效。
“我们不仅实现了‘一坡一卡’,还充分梳理了部门职能,实现规资、气象、应急、交通等各个部门紧密协同联动,在发生险情时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处置。”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人介绍,通过首创“浙江安全码”临安试点,临安将已查明的风险防范区内的9.3万余人员信息全部录入和赋码。
“当我们结合气象部门的信息,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由应急管理部门指导督促属地镇街确定转移人员,并开展转移。”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镇街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等制度,确保每名应转人员都有对应责任人,一旦出现应转未转的情况,责任人可以精准联系到相关人员,全面实现精准转移。
年7月6日上午8时,天目山镇天目村雨势瞬间变大,大有村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出现橙色预警,网格员第一时间将5户农户16人转移至安全区域,通过“浙江安全码”扫码即时上传转移信息,实现应转人员全部转移。当日下午1时,该风险防范区发生滑坡,因人员全部提前转移未造成伤亡。
“现在每次遇到下雨天,紧张还是紧张的,但什么时候撤人、撤哪些人、往哪里撤、各部门之间应该怎么配合,都一清二楚。”岛石镇副镇长刘志华感慨地说,“多亏了立体管控机制的形成,我们基层干部做起决策来自信、从容多了!”
临安区岛石镇呼日村呼日塘滑坡成功避险。
值得一提的是,临安还建立了“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以此缓解居民因遭受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
“我们由政府买单,给全县拥有临安户籍的城乡居民和已在临安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员均投了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协议,临安居民因重大自然灾害遭遇意外伤病,医疗费最高可补偿50万元/人;致死或致残的,最高还可获60万元理赔。
市规划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祥荣带领市、区两级规划资源部门到受灾点勘察。
此外,保险公司还推出直升机无偿救援、地质灾害点危房现场评估、赔付等特色服务,帮助受灾民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临安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平时常态管理、战时闭环管理、源头预防管理和责任落实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和做法,都完整收录在了这次现场发布的手册里。”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表示,临安经验在全省的普及推广,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全市域地质灾害防控水平,还将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牢基础。
从被地灾“牵着鼻子走”到数字预警“超前走”
迭代升级全市域城乡一体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安等地的探索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管理机制。”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规划资源局已全面开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到年底前,全市全面开展1∶精细化调查。“面向未来,我们要对地灾防治进行数智赋能。”
以临安的探索实践为例,目前当地已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展风险模型研究,提出了适合临安的斜坡失稳评价模型和影响范围计算公式。
“通过输入坡面地质数据,天气、雨量等实时信息就能预估各点位发生地灾的概率,在平台上实时监测、报警,事后还能进行风险反演。”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年梅汛期间发生的地质灾害灾险情点来看,73%以上位于风险防范区内,49.2%以上实现了有效预警。“风险或许很难完全精准预警,但如果技术能够提供一些辅助,基层地灾风险防范也多了一个决策参照。”
从被地灾“牵着鼻子走”,到有效防控,杭州正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风险“数智赋能”。
今年4月8日,杭州市“空间智治”数字化改革大会召开,根据大会部署,杭州将在年底前,依托全省统一的网络、数据、安全等基础支撑体系,搭建形成杭州市“空间智治”数字化平台“4+X”框架体系。其中“X”之一,便是“建立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场景”。目前,杭州已经建立了面向全市域的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平台。
“未来我们将实现‘1+7’市县管控一体化、数据信息集成化、预报预警精准化、分析处理自动化和应用场景可视化。”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临安为参照,杭州将以乡镇为单元,建立起一套涵盖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的评价模型,实现灾害风险“数智管控”,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与此同时,按照主动防灾、区域减灾、系统治理的思路,杭州将地质灾害易发、风险程度高的重点流域或区域,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提升全域地质环境安全韧性,打造韧性城市。
“今年,我们借力‘迎亚运’山体修复景观提升专项行动,全市投入12亿元,全力推进处乡村道路、林道、废弃矿山等裸露山体的修复治理,防范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表示,以本次现场会为新契机,杭州将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始终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理念,全面推进地质灾害从“隐患管理”向“风险隐患双控”转变,努力展现杭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头雁风采”,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
编辑邹倩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