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一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文艺界,当时有“样板戏”,并且也由此演变出了“样板团”、“样板服”等等,这些都是文革时期的产物。

可以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些京剧界的艺人就受到了冲击,像最早的一批就有叶盛兰、李万春、叶盛长等等,后来逐渐演变为了整个文艺界,许多剧目退出了舞台,许多老艺人退出了舞台。

然而样板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了舞台之上,第一出被称之为样板戏的剧目就是国家京剧院创排的《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八大样板戏”。

这一时期先后创排出了《节振国》、《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等等以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为主要题材的剧目。

但是这些剧目出现于文革这一时期,并且也成了一些人的工具,而“文革”后这些剧目洗尽铅华重回舞台了,但是争议一直都在,当然了存在争议正常,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去批判这些剧目可以,但是带有个人主观意愿偏激的否定是不正确的,我们今天来聊一聊。

偏激看法

像巴金、邓友梅等文人都反对过这些剧目,巴金在《随想录》“样板戏”一章中就明确提及过听到有人哼唱样板戏会做噩梦,邓友梅也直言听见高音喇叭播放样板戏就感觉有鞭子在抽自己。

那么这二位真的是怕这些剧目吗?不是的,这二位惧怕的是那个时代,只不过样板戏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罢了。

再有就是京剧演员梅葆玖和孙萍反对过样板戏过多地进入教材,而其中一个原因是提及样板戏就要提及那段历史。那么我想说的是,传统戏背后就没有历史吗?传统戏的题材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背后是那个腐朽不堪的封建社会,那么按照这种说法传统戏也不应该进入教材。

并且相比较而言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的剧目无论是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远远强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剧目吧!

艺术的角度出发

我们看巴金老先生《随想录》中“样板戏”一章提及了听见有人哼唱样板戏会做噩梦,但是后边也从艺术的角度对这些剧目的进行了批判,那就是从“三突出”的角度出发塑造了许多近乎于完美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其实这种批判没有问题,因为任何一出剧目都是在不断的批判和修改中完善,如果都是一味的赞扬那么就是捧杀了。

所以说,对于样板戏以及那一时期创排出来的革命现代戏也是如此,那就是允许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因为毕竟现在不是过去那个说不得的年代了。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