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姜晓蓉通讯员陈胜伟
王义平教授(右二)带领团队在野外考察(资料图)。
历时八载,大中型野外考察余次,小型考察不计其数,拍摄植物照片余万张,采集标本余号……这组数据背后,是年出版的《浙江植物志(新编)》(以下简称“植物志”)团队的辛勤付出。
而在年11月完成最后一卷出版的《天目山动物志》(以下简称“动物志”),则经历了20年。为此,团队共采集动物标本45万余号,计有种。
这两套书堪称浙江的“动植物百科全书”,其出版在业内引起不小的反响。植物志全面反映了20多年来浙江境内植物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进一步查清了全省植物资源的家底,可谓浙江植物界的“新华字典”和“活档案”。动物志则较完整地展示了天目山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动植物百科全书”背后,凝聚着名专家的心血:他们翻山越岭,历经风霜,只为搜集更加齐全的动植物标本;他们赶制标本,通力合作,每每因发现新物种而喜悦……近日,记者走进两个团队,分享他们考察、调研等精彩故事。
悬崖峭壁上
发现奇花异草
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吊着一根绳子,一位穿白T恤黑裤子的男子,沿绳而降。降至深处,只见他双脚艰难地踩着岩石,小心翼翼地开始采集植物。这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教授、植物志主编之一李根有团队在仙居野外考察时的一幕。这个团队共有62名专家。
在悬崖上采集的是仙居油点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油亮,花朵金黄,宛如小仙女——李根有团队年9月首次发现于仙居县神仙居景区。
越是难以到达的偏远之地,越有可能存在有价值的发现。李根有教授回忆:“当时站在修建于万丈悬崖上的栈道上往下看,突然眼前一亮,只见峭壁的绿色草丛中隐约有几株开着金黄色花朵的植物。凭直觉,这是一种从未见到过的植物,但距离太远,看不清楚,更无法采集,只能先返回住处。”第二天,考察团成员带了根登山绳,一头系在栈道水泥桩上,一头绑住自己的身体,晃晃悠悠地沿着峭壁下行,终于小心翼翼地采摘到手。
制成标本后,专家们反复研究,确认为新种,并取名为仙居油点草,将其收入植物志。
野外考察虽然辛苦,但收获不少。每次发现新物种,都会让团队成员异常兴奋。
这些年,李根有团队相继发现了桫椤、笔筒树、东方水韭、巴山榧、大盘山榧、永瓣藤、秤锤树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都是宝贵的植物资源。“我们的书里收录了新种个,新记录种个,浙江是‘十三五’期间华东地区植物新发现最多、密度最高的省份。”李根有不无自豪地介绍。
水环境优良
中华水韭频现
杭州市水生植物学会理事长陈煜初研究水生植物已17年。年1月,他和团队在杭州余杭的长乐林场发现了被称作“植物界大熊猫”的中华水韭,其面积和数量为全国罕见。同年5月,他们在临安发现中华水韭群落,引来众多国内外媒体报道。
说起发现过程,陈煜初犹历历在目。他们先是在临安区於潜镇光明村的池塘里发现了野生莼菜群落,根据其生长环境判断,附近可能会有中华水韭。随后,他们通过卫星地图选出近20个调查点,期待有更多发现。第一点位没有收获,大家来到第二个点位。在这个点位的池塘里摸索了好一阵子,也没有什么发现。正准备离开,有人突然看到水边上有一丛类似于韭菜的植物,陈煜初一眼就认了出来,激动地大喊:“中华水韭!”现场一片欢呼,仔细检查后,一共发现9株中华水韭。后在第三个点位居然发现了株左右。
“中华水韭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只能在水环境优良的地方存活。正是因为水环境、水生态不断变好,才能发现这么大规模的中华水韭群落。”陈煜初介绍。
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植物志对浙江已知保护植物的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如天台鹅耳枥原记载仅产于天台,现知景宁、青田、磐安也有分布;银缕梅原记载分布于安吉,现知临安、嵊州、北仑、余姚、奉化、宁海也有分布。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金水虎是植物志第一卷的主编,这些年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几乎遍及浙江。“蕨类植物大多喜生于阴湿的林下、溪边或岩石上,为了发现更多种类,经常要跋山涉水,冒险调查。”金水虎说。有一次野外考察,同行的一位教授,在沼泽地看到一丛比较罕见的蕨类植物,鞋子一脱,裤脚一挽,就跑了进去,急得大家在旁边直喊:“小心!小心!”白天的考察结束后,晚上也要加班加点。由于草本植物容易变形,制作标本一刻也不能耽搁,必须尽快进行压制、换纸等工序,有时候考察回到基地已经天黑,做完标本已是深夜。
李根有告诉记者,植物志是全国第一部省级彩色图文的植物志。为了更完整地呈现植物不同物候期的特征,大多数植物要在花期、果期分别前去拍摄,因此挑战大了许多。
选定天目山
通宵蹲守捉虫
身穿黑色夹克,皮肤晒得黝黑,浙江农林大学王义平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动物志的编写。王义平是动物志总主编之一,他的团队共有名专家。
“每次野外考察,一般都需要10天到半个月。”参与考察的队员们无论什么季节都是长袖长裤,戴着草帽、背着背包,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茂密的森林中……“这是我们的日常,只有采集到足够多的标本,后面的工作才能继续进行。”王义平说。
采集动物标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物种数量最多的昆虫为例,每种昆虫的“作息”都不一样,为了尽快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标本,专家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灯诱”:天将黑没黑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在相对平坦、通透,附近有林子的地方支起设备。
夜幕下的山林,静谧幽远,阵阵虫鸣声此起彼伏。为了安全,领队一般会安排4人一个小组,到了后半夜再换一拨人。“往往要通宵工作,前半夜有前半夜的虫,后半夜有后半夜的虫,还有的虫在天快亮的时候出来,所以一定要等天大亮了才能结束。到了天亮,大家又要出发去找白天的虫子。”王义平说。
为什么把地点选在天目山?王义平解释,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地史古老,雨量充沛,拥有丰富又具特色的植被类型和特有的生态环境,在动植物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是一座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
发现新物种
是最兴奋时刻
体长约60毫米,前胸背板金属绿色、6只脚牢牢抓住树干……翻到动物志阳彩臂金龟这一页时,王义平的思绪被拉回到多年前的夏天。“吃过晚饭我们在楼顶上搭好设施,照常开展灯诱。天气闷热,我们都扇着扇子。突然听到一声闷响,一个虫子结结实实地撞了上来。”
大家迅速围了上去,对着虫子研究一番。“发现好东西了!”王义平内心一阵喜悦,凭多年的经验判断,这应该是天目山之前没有发现过的新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阳彩臂金龟。一般阳彩臂金龟出现的地方,生态环境都比较好。出发调研之前,团队曾对周边环境做了分析,在浙江周边的江西、福建,生态环境较好的山林都有阳彩臂金龟的身影,他们早就猜测这里也会有。
“有人迅速拿出资料,翻出阳彩臂金龟的照片,仔细对比后大致能确定是同类物种。”王义平回忆,负责摄影的同事对着虫子仔细拍了一些照片,再带回去进一步确认。
后来经专家鉴定,那只虫子果然是之前没有在浙江发现过的阳彩臂金龟。
很快,王义平团队就把消息告诉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请当地对阳彩臂金龟加以保护。“有时候一天都采不到一个标本,但发现新物种把疲劳都赶走了。这是最兴奋的时刻,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王义平激动地说。
动物志编写组曾邀请国内动物分类专家进驻天目山。让王义平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对70多岁的夫妻,听闻浙江在组织天目山动物的相关研究,不顾高龄来到天目山,和大家同吃同住,工作了10多天。
除了请专家来,有时还需要跑出去。动物学科,很多专家学者一辈子就做一个“科”的研究。“我们采集到一些动物标本后,有时也无法准确辨认它们,只能寻求相关专家的帮助。”王义平解释。
有些比较脆弱的标本须人工运送。“很多专家都在北京,我们必须抱着标本北上。”王义平回忆,那时候的火车有些颠簸,为了保护标本,工作人员就想各种办法,比如在行李中放满衣服,然后把标本放在中间。有些珍贵的标本,他们就捧在手里,小心护着,直到交给专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
“动物志出版是专家们多年研究的智慧结晶,执笔的作者都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分类专家,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艰巨工程。”参与编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教授感慨道。
记者手记
两套书,助力生物多样性研究
两套书背后,都是团队的力量。书本扉页上,一个个名字,都是研究动植物的佼佼者,他们通力协作,出版了“动植物百科全书”,同时也见证浙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天目山动物志》较完整反映了当地野生动物资源现状和利用,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天目山及其丰富的动物资源,还为发展农、林、牧、畜、渔,生物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珍稀植物越来越多地在我省的不同地方被发现,这也说明浙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采访中,《浙江植物志(新编)》主编之一李根有告诉记者,这些年,浙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在资源保护、国土绿化、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走在全国的前列。
接下来,《浙江植物志(新编)》将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监测提供信息资料丰富、数据科学准确、服务功能完善的权威性和基础性的本底资料,为最大化实现区域植物资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浙江新闻+
《浙江植物志(新编)》
年,《浙江植物志》首次出版。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调查工作持续深入以及引种开发工作不断进行,浙江已知植物种类不断丰富。在浙江省林业局和浙江省植物学会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浙江植物志(新编)》编撰工作年正式启动。这项工作汇聚了浙江农林大学等31家单位62名专家,《浙江植物志(新编)》于年10月出版。新编志书中每种植物都记录了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主要用途等内容,同时配有2至5幅实地拍摄的彩色图片,收录种数较首版《浙江植物志》净增种,进一步摸清了浙江省植物资源的“家底”。
《天目山动物志》
年起,浙江农林大学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主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研究及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和数据库建设等专项工作,组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26个单位,共名专家进驻天目山进行野外动物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等。《天目山动物志》11卷本于年11月编撰完成。《天目山动物志》按照动物进化规律次序编排,内容涵盖无脊椎到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各类群种类全面,并附有大量物种鉴别特征插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