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稻城北部,该高原面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嶙峋怪石及大小海子星罗棋布,在平均海拔米高的山上,个大小海子如上帝失手撒下的一千颗钻石一般闪烁在山间,其规模密度为中国之最。

海子山

海子山位于理塘与稻城两县之间。

从稻城到理塘这段路,不管从地图,还是实际中,看起来是十分荒芜,但是在这样的荒芜中,有一个总面积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的海子山自然保护区。

说它荒凉,名副其实,一眼望去,只见亿万块磨盘大小的石头,乱七八糟的抛洒,壅堰出了大大小小的河塘,这些河塘也就是高原上所谓的海子,海子山也因此得名。

畅游海子山,就像登上了火星表面,目光所及没有树木、河流,就连野草也只是偶尔丛生,但是却有人特别喜欢探究这里的一切,觉得看惯了那些眼花缭乱的风景,倒是海子山能给人一种别致的感觉。

在海子山走来走去,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古冰帽、河谷、数以万计的花岗岩石块和大大小小的海子是如何成型的?

数不清的石头

这还要从花岗岩的构成说起。在我国中东部,花岩分布非常广泛。陕西华山,山东秦山,安黄山,天柱山,江两三请山福建太始山,新江雁山,天目山,江苏天平山、云台山…花岩石质异常硬,自然界中,很少有东西能够分解,不过松树例外,松树的根部,长满了根菌,能分泌出一种酸性,花岗岩坚硬,却不耐酸,酸化便会变软,再经日晒雨淋风吹,最后被雕刻成千沟万壑的的峰林,黄山和三清山,便是典型的松树雕版作品。

松树这种生物分解,角度是垂直向的,即便山体已被掏空,松树还是悬生于山崖旁;除了垂直风化,花岗岩还有另一种风化形式:圆角风化,太山和天柱山,就是圆角纯化的典型案例。

同为花岗岩,为何会表现出不同的风化形态呢?

原来花岗岩主要成分有三——石类,长石和云母,不同地域的花岗岩,三者含量比例不同。学名为二氧化的石英,硬度很高,可用作打磨和建筑材料,建筑用的黄沙,主要成分就是石英。石英比例高的花岗岩,岩体硬度很高,耐风化能力也很强,但如遭遇强酸物质,便会发生置换反应,松树的根瘤菌酸蚀,就是典型案例,因为树根大都垂直延伸,所以风化成为柱状峰林。

云母和长石比例高的花岗石,硬度相对较低,常态风化条件下,就会沿着自然受力方向,发生表层风化,暴露在外的尖锐细小部分,首先被磨蚀掉,岩体因而显得圆润而光洁,相对于根瘤菌的化学置换,这种自然风化属于物理琢磨。

而海子山的花岗岩,长石和云母比例较高,相对硬度不如黄山岩体,稍用力敲击,便呈碎屑状剥落,这就是海子山的风化场景。

海子

我们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海子山慢慢隆起,当时海拔不高,南来季风可以从容驾临,接治上北方的冷气团,便纷纷扬扬抖下一地大雪……冰期到来后,积雪不再融化,慢慢堆积凝固,家底越来越厚,少则百米,多到千米,并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滑向低洼地带,因为形似河川,故称冰川。

冰川流速很慢,每天也就3-5厘米,但是驱动力庞大,无坚不摧,这般如切如磋,花岗岩也难以抵挡,于是海子山多平方公里的台地上,开醉出了一条条V形谷地,河谷地貌形成了。后来天气转暖,冰川又开始融化,白天冰水渗入岩缝,晚上又结冰膨胀,大型岩体继续分解,这样如琢如磨,最终造就了亿万块大小不一的顽石。

冰川

后来,又在残余冰体推动下,冰碛石石或雍或堰,最终堆积出上千个冰湖,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大小海子……冰体完全融化后,海子山也隆起为米的高原,当年的冰体解剖场景,被永久性地封存下来一一这就是海子山的当年往事。

对于海子山,游客的反应往往不同,有人喜其蛮荒,下了车便不舍离去,而有人则厌其苍凉匆匆逃之夭夭。不管怎么样,海子山都有着不同于景区岁月的独特魅力,值得每一个路过的游客驻足细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