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德清县村民参加端午划菱桶比赛。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南太湖风貌。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游客在下渚湖湿地公园赏花。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湖州四好农村路蜿蜒串联城乡。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笔下的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东西苕溪,发于天目山,“曲折委蛇”“贯乎城中”,于浙江省湖州市北郊汇入烟波浩渺的太湖。作为太湖的主要上游水源地,多年来入湖水量一直保持在湖水量的60%左右。

“苏湖熟、天下足。”如果把太湖看成手的形状,湖州市则位于手腕处。湖州所在的南太湖区域,自古是“江表大郡”“东南望郡”。千百年来,这里成为了丝绸之源、瓷器之源、湖笔之源、茶学之源、河长之源、黄浦之源。日前,记者行走在湖州市南太湖流域,感受水与城的相伴相生。

1.湖进人退护一池碧水

泛舟长田漾,两岸芦苇随湖风飘荡,白鹭翩然起飞,动静之间,一幅田园山水图在此铺就。

“现在的长田漾湿地公园,环境和之前可是大不相同咧!”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村民沈伯冬是土生土长的小梅村人,曾在村里做了20多年的党支部书记工作。船行景移,沈伯冬向记者讲起了那些年长田漾两岸的故事。

“小梅村村民祖祖辈辈生长在太湖。当时,码头聚集了成片的住家船和餐饮船,密密麻麻。”沈伯冬说,村民靠太湖丰富的鱼产获得了利润,太湖也因为生活污水被严重污染。

“最初都是想从太湖索取,没人想要保护太湖。”李东民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旅发局原副局长,他告诉记者,按下经济“快进键”的同时,当时的太湖沿岸生态持续恶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水泥厂、造纸厂、纺织厂废水大量排入,太湖水面有机污染物快速上升。后来,太湖蓝藻大暴发,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了所有水面。“那时候,矿泉水都紧缺!”沈伯冬告诉记者。

转变发生在年。湖州市按照搞好规划、形成精品、实现双赢三个方面具体要求,对南太湖流域进行保护性开发。各地把要求落到实处,本着“没画好蓝图,宁愿等一等”的原则,此后五年,长兴县画好生态红线、重新规划了南太湖沿线发展,否决低小散开发、协商收回环太湖图影区16个项目土地。

年,小梅村启动了渔民上岸工作,多条住家船拆迁。渔民上岸,有了新工作,从源头上解决了生产、生活对太湖水的污染。“上岸后,我们帮助渔民到他们擅长的领域工作。瞧,船长就是上岸渔民。”沈伯冬说,“涉水项目渔民优先,生活更安全可靠了。”

保护水源水质、推动绿色发展,湖州市的发展规划吸引了一批绿色企业落户于此,产业集聚效益明显。

湖州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码头上,集装箱运输船往来不绝。“内陆集装箱运输向水水联运或水铁联运方向发展,内河水运、港口服务契合当今运输发展方向。”负责人赵红卫介绍,“之前需要64辆集卡车运送的货物,现在一条船就能搞定,为客户节省了30%~50%的物流成本。从这里到上海只需20小时。”

湖州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年10月对外开港,是上海港对浙北服务功能的延伸,直接服务多家企业。年,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公司实现了11.2万标准箱吞吐量。

“内河运输货物的碳排放仅为公路运输的1/7。”赵红卫对绿色生产很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