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櫪(艺术家考古研究者)
---原创作品
鹧鸪天咏天目兔毫盏
黑骨灰胎天目窑,兔毫堪比建阳烧。
高温催动铁浮现,预冷凝留赤褐条。
玄青底,赤条描。丝丝犹似月精毛。
建安茶盏虽名贵,敖干毫瓯同样飚。
天目窑的黑釉虽然产品比较少,但是从目前发现的残片、窑粘的器物看,它的黑釉兔毫、油滴、鹧鸪斑、窑变釉等都时有发现,而且与著名的建阳窑产品不分仲伯,天目山蕴藏着丰富的含铁量高的瓷土矿、紫砂矿、基础釉,以及油滴、水银釉、钧釉、吉州釉、龙泉釉等不同的丰富自然资源,往往在过去看到这类产品时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建阳窑,或者说不是建阳窑的正窑口,是建阳周边的窑口所烧,正因为建阳窑在这几年的宣传力度、历史记载和人们对它的大概认识,加上近年来国外不断破新高的建盏作品,这些热点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人们开始对建阳窑有所了解,日本三件国宝的不断宣传、展出,使人们的眼球都被吸引过去了,对于原本就不太有人知道的‘天目窑’就更没有人去过问了,多年前很多‘贩子’从天目山寻找兔毫釉盏,带出去当建盏卖,因为天目窑没人知道,你说是天目窑的基本没价值,所以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价值空间差,其实通过我们的多次考察、收集资料得知,市面上的‘建盏’里面也混淆了很多“天目盏”在里面。‘天目窑’的产品是非常丰富的,与建阳窑的产品有些也是很难区分的,细细观察才能发现‘天目窑’的油滴、鹧鸪斑、兔与建阳窑在细微工艺上的差别,和造型上的不同之处,下面我们试图做一个初步简单的对比,从胎骨、釉质、兔毫纹理的呈现、以及圈足的处理,以便大家对‘天目窑’的产品有进个初步的认识。
图1:南宋天目窑兔毫盏
‘天目窑’的兔毫盏与建阳窑的从兔毫纹理上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同一种工艺,造型上看也有一样的,但是有些把底一反过来就明显不是建阳窑产品,也就是人们所谓‘不是正窑口’的建窑说法的这类作品,在建阳窑附近又找不到这类产品的窑址,所以通常会说是建窑系列产品。其实建阳窑的产品红极一时,也影响了很多周边的窑口效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建窑系,包括比较大的遇林亭窑等,都在生产建窑型黑釉盏。甚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在宋代也都生产黑釉、兔毫、油滴等系列产品,这是时代的时尚,是时代风格。
图2:宋代天目窑兔毫盏底
通过底部的图片,就很容易知道它不是建阳窑产品,也不是遇林亭窑和福建地区的产品,遇林亭窑的胎骨偏白灰色,或有浅棕色的护胎桨,且圈足略宽,造型偏矮扁,与天目窑瘦高的造型略有出入,收藏于日本博物馆的这件遇林亭窑黑釉银彩“福如东海”盏,与‘天目窑’的一般兔毫盏从造型上就有所不同,胎骨、旋削工艺也各有特点。
图3:宋代遇林亭窑与天目窑对比
‘天目窑’兔毫的产品精粗兼备,有些纹理细密,釉色棕黄,密密的兔毫纹理十分清晰,垂流下来到内底形成油滴,十分奇特,这也进一步说明兔毫与油滴釉的釉质一样,只是在烧造时只有一步之遥,黑釉烧造时,黑釉中含有一些铁,在温度达到一定温度首先呈现的是油滴(就相当于开锅了),由于烧造就像煮开水,刚刚开始时是大气泡,越烧气泡越小,黑釉中的赤铁开始浮于釉表,呈现油滴(泡),再经过时间的持续,油滴慢慢从大变小,釉中的气泡释放穷尽之后,温度和时间的作用下,再从小气泡向下垂流呈丝状流线痕,这就是兔毫的形成,这是黑釉在高温下,温度和时间的作用不同形成不同的结晶效果。
图4:宋代天目窑兔毫盏
还有的出土于当地与匣钵粘连的完整器物,有些精细到你不敢相信,油光贼亮如新器,盏内的银兔毫丝丝可见,胎釉烧结达到了极高的温度,原本是个完整器,可惜被人说成是新器,货主一气之下砸开看个究竟。可惜呀,可惜。
图5:天目山出土于匣钵粘连的兔毫盏
当然,在天目山还有很多比较普通的黑釉盏,这类黑釉盏虽然已经也很难找到了,但是它们却是太普通了,都是些民间使用的粗碗,这些黑釉盏多半是白胎、灰白胎,似乎只有那些高档的黑釉才使用黑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只有那些带有强烈时代个性的、独具地区风格的代表性稀缺产品,才是我们要去研究的方向。当然,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课题,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原本就是稀缺产品,再经过千年的洗礼,那可真是寥若晨星。
图6:临安博物馆藏天目窑黑釉盏残器
‘天目窑’产品的胎骨十分丰富,有白、土黄、灰、红、黑不等,黑胎器物也有多种情况,所谓黑胎就是相对来说含铁量比较高的胎骨,在黑胎里也有不同的色阶,由于温度和烧造时间的差异,有些铁黑,有些灰黑,有些黑中偏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胎骨的色调不全是胎土本身的因素,还有很大情况是烧造中的火候、通风、持续时间等等因素的综合反应而成,所以说,不能只因为胎骨的色调来定性。
图7:宋代两种天目窑黑胎
其实‘天目窑’的胎骨里有明显的小白点,这种小白点是一种石英,大小不等,胎骨中还夹杂着大小不等的气孔,这种带明显石英的黑胎目前发现的宋代窑口中只有天目窑与建阳窑有,其它窑口还没有发现。所以说建阳窑与天目窑的黑釉系列盏的胎骨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天目窑的黑釉不一定都是黑胎。上面是‘天目窑’黑胎残片,出于天目山敖干水库附近出土,下面是福建建盏的残器,颜色不能决定是否是天目窑作品,而胎骨的密度却能辨别出建阳窑与天目窑的不同之处,通常“天目窑”胎骨比较致密,但在致密的胎骨中似乎感觉有无形的网状牵连,虽然有气孔,但烧造温度高,胎骨的密度就大,而建阳窑的胎骨略通常比较微松一点,个别有的也非常致密,我们知道建盏上手有沉重感,那是他的密度大,又是含铁量高,而“天目窑”铁胎比起建盏来说要感觉更压手。
图8:宋代天目窑黑胎与建阳窑黑胎对比
天目窑黑胎器物的露胎处常常呈现暖色红土的外表,这很可能是器物在高温焙烧过程后吸入当地的红土,附着于黑胎表面,冷却后红土粘牢在胎骨外表形成的,这种红土在临安、淤潜、敖干地区是很常见的,在其它的窑口很少有此现象,或有红土的与临安当地的土质也不同,当然,各地的器物在烧成后的吸尘粘牢的都应该是当地的土质,而不可能粘牢其它地区的土,因此,有时候我们通过外表的粘土也可以大概区分一下窑口的地区。这件宋代“天目窑”黑釉盏的圈足,在胎釉交界处有一处磕碰,露出了黑色胎骨,所以在完整器物上我们要寻找每个细小的信息,来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共同点、工艺手法等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图9:天目窑黑胎足底
其实“天目窑”的兔毫精粗相差比较大,当然,在窑址或窑址附近能找到的产品可以说基本上是残次品,只有残次品才能留在窑址附近的堆积中,完美的产品早已销往外面了,这也就是生产地基本很难有好作品出现的原因,只有残次品才有机会被废弃在附近的堆积里。
图10:宋代天目窑兔毫釉残片
现代的“天目窑”黑胎制作的也慢慢展现“天目窑”的遗风,现代陶土、釉料的粉碎、淘洗、锤炼都是现代化的工艺流程,陈腐这道工艺估计已经近乎不计了,烧制的黑胎黑釉作品也渐入正轨,希望再用心地去摸索中寻找到古代工艺、技术以及烧造工艺的奥秘,争取能够赶超前人?
图10:现代黑胎黑釉天目窑作品断面
天目盏:早在宋代,留学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日本禅僧们,就把当时的黑釉系茶碗(包括各地的黑釉盏)当作宝贝带回国,他们把这类黑釉茶碗统称为天目釉。在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类茶盏的国际通用名,日本和台湾有许多陶艺家,都有烧制天目釉茶碗,不仅釉色变化丰富,且胎质较细腻。
纵观目前看到的的极品曜变、油滴、兔毫说是建阳窑产品,但是在建阳窑窑址却找不到这类残片,但是说它不是建阳窑产品,又找不到其它窑口烧造这类产品,除了临近的遇林亭窑外,还有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烧造的‘天目盏’等,但是这些‘天目盏’的胎骨与建阳窑的胎骨截然不同,这些不是黑胎,所以与目前名操一时的‘曜变盏’无关,所以“曜变”盏是建窑?还是天目窑?需有待进一步研究。
想了解往期短文点击下面链接:家櫪的头条
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我们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攒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69.html